正文 第1章 導論: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新發展(1)(1 / 2)

一種國家治理的視角

全球化作為一種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的社會曆史現象,已經成為多門學科研究的重要對象和分析問題的重要概念、切入點或背景。

而且,在全球化所引起的各種爭論中,關於國家的地位、主權和利益等恐怕是最富爭議的問題了。因為它關係到我們還需不需要國家,還需不需要一種國家理論。在全球化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何以可能?

我們又該如何發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以來,黨所提出的一係列新理論、新思想、新觀點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有何發展意義?這些問題必須放置到全球化的背景中,以新的分析視角和分析框架加以審視。

一 研究主題

本課題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在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的新發展。

發展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一個重要理論內容。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我國麵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在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曆史條件下,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製度改革和創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壯大國家的綜合國力。當代中國建設的巨大成就,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曆史時期。在此過程中,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以來,黨提出了一係列的新理論、新思想、新觀點和新理念,在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層麵上具有重要的意義。

所以,及時、全麵、係統地從國家理論層麵上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建設過程中的各種理論,無疑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當代係統建構的一個緊要的任務。這個任務的緊迫性還在於國外各種國家理論的複興及其所展示出來的理論優勢。其中,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研究成果顯得尤為突出。密裏本德、列菲弗爾、阿爾都塞、普拉查斯等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主張全麵檢討並創建或重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他們用馬克思主義的或自以為是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框架去考察當代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當代形態,即所謂的“新馬克思主義”(Neo Marxism)國家理論。這些“新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有新工具主義、結構功能主義、資本邏輯學派、係統分析學派、生活世界理論、國家自主論等。隨著經濟全球化逐漸展示其在國內和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響,如今又出現了種種“後馬克思主義”(Post Marxism)國家理論形態,如製度分析的國家理論,組織實在論(Organiza tional Realism)國家學說等等。這些“新”和“後”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雖然沒有真正達到重建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目的,但卻大大拓展了國家理論的研究視野,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 分析框架

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產生了近似近代西方市民社會與國家二元分離的曆史現象,這使得西方“市民社會理論”似乎可以成為分析當今中國國家問題可資借鑒的理論視野和分析框架。然而,國內市民社會論者在探討中國政治問題時,曾一度把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決定國家的批判傳統同具有西方經驗特征的“市民社會”粘連起來,並暗含了西方政治現代化模式及其發展道路具有普遍性的預設,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重視。那麼,馬克思是如何看待“市民社會”的呢?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的社會曆史觀的基礎上指出,不是國家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在馬克思看來,“市民社會”是黑格爾的一種不成熟概念,它無法準確表達和說明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因而市民社會的概念也就被“經濟結構”或“經濟基礎”等更為準確的概念所代替。

另一方麵,馬克思認為,由於國家批判不可能隻限於對國家的一般政治考察,而必須探究國家問題之所以產生的社會根源,因此,純粹的政治批判不可能使國家理論有突破性進展。所以,馬克思主義堅持認為把社會整體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各部分分割開來是不符合實際的和武斷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才將關於社會與國家的政治之論拓展或者說上升到“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哲學之論,把作為對政治解放之超越的“人類解放”視作自己全部理論批判的終極目的。如我們所知,正是首先通過對整個社會的物質生活解剖,馬克思創立了他的唯物史觀,而建立在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社會決定國家”才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基本理論視野和批判傳統,它超越了一般的“市民社會”分析方法。

所以,對中國的國家問題的分析必須祛魅“市民社會”,堅持馬克思主義批判傳統,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情勢和需要,在國家理論的馬克思主義傳統與國家實踐的現代性訴求之間構建一種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相應理論預設的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