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民主是壞東西的時候
本書的名字,出自丘吉爾的一句名言:“除了那些被一次次地嚐試過的政府形式之外,民主是最壞的政府形式。”這是丘吉爾1947年11月11日對英國下院講的。他領導英國抗擊希特勒,最終獲得了勝利,本應該成為捍衛民主的英雄。但是,在戰後的選舉中,他竟然失去了權力。據說,他聽到自己敗選的消息時正在洗澡,說的第一句話就是:
“他們有權把我踢開。這是民主!”
這一故事成為佳話的重要原因在於,丘吉爾深陷絞心的政治挫敗,麵對“不知感激”的選民,明明擁有所有的理由來怨恨。但是,他卻以幽默和智慧戰勝了內心的挫折感,避免了自我膨脹的陷阱。要知道,曆史上許多英雄,之所以最後都頂不住專製權力的誘惑,就是因為他們自我膨脹到了把自己淩駕於眾人和傳統之上。丘吉爾的話,則是英國普通法民主傳統的經典演繹:不管你多麼不喜歡結果,你都要尊重產生這一結果的程序。不管你成就了多麼偉大的業績,這一程序所蘊涵的智慧,也超出了哪怕是最大的個人智慧。
與這段佳話對應的,則是最近在中國不時聽到的關於民主的議論。比如,鄭永年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提起了鄧小平說過的話:中國到下世紀(現在看就是本世紀了)中期要實現民主。如今中國正在探索政治改革之路,鄭先生此時把鄧小平這段幾乎被人們忘記的話搬出來,本來非常有意義。不過,鄭先生接下來的話,就有些令人疑惑了:“中國有人說,民主是個好東西。這有些武斷。好的民主才是好東西,壞的民主比什麼都壞。我們看民主時,不能光看歐美好的民主,非洲、拉丁美洲、亞洲有些國家的民主,更像是劣質民主。沒有人能夠保證,中國民主化了就是優質的民主,而不是劣質的民主。”
我當然同意,中國不能發展“壞民主”。其實,從購買汽車、飛機,到選擇朋友、配偶、製度,壞的東西都不好,誰不要挑好的呢?這話本來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是,由此一定引申出“壞的民主比什麼都壞”,就需要斟酌了。
一般而言,人們把民主和非民主社會相比,總能看到世界最繁榮昌盛的國家實行的是民主製度,由此得出“民主是好東西”的結論,並非什麼武斷。這是往好比。往壞進行比較,似乎很少有人作過。所以鄭永年先生一句“壞的民主比什麼都壞”就顯得很驚世駭俗了。這話是否經得起推敲呢?我們不妨看看事實。
世界最富裕的國家,都是民主國家。這已經沒有什麼好說的了。世界最窮的國家,如埃塞俄比亞、利比裏亞、津巴布韋,哪個屬於民主國家?當然,布隆迪等有民主製度的國家確實也屬於最窮之列。但稍微看看其曆史就知道,這種貧困並非民主製度帶來的,而恰恰是因為沒有民主、長年內戰的結果。中國人最愛講的就是印度。比如,茅於軾先生就曾如是說:
“印度這樣的民主還不如沒有。我們沒有民主,但是我們比印度搞得要好,經濟搞得好那關係就太大了。印度還有人挨餓,馬路上有要飯的。中國也有乞丐,但他不要飯,要錢。北京的乞丐你給他個饅頭他才不要呢,印度的乞丐他就是要飯、要吃的。你知道什麼叫要飯嗎?就是肚子餓。新德裏就有饑餓的問題,但中國沒有饑餓的問題,這當然大不一樣。印度我去過兩次,我覺得印度比中國差得太遠了:它有民主,但它這個民主發揮的是民主的壞處,沒有發揮什麼好處,它沒有解決民族、宗教這種糾紛。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印度沒有這種方式,它隻有表麵的選舉。結果,原先打的今天還在打。你看印度的暗殺,從甘地開始,甘地、尼赫魯的女兒,一個接一個地被暗殺。我們民國初年也有暗殺,以後就沒有了。‘文革’整死那麼多人,也沒有暗殺過。”要知道,即使在美國,暗殺也時有所聞。肯尼迪兄弟、馬丁 ·路德·金,不都是暗殺死的嗎?印度的宗教、部族之紛爭,以及長期的貧困,究竟是民主所導致的,還是其以種姓製度等為代表的本土傳統所造成的呢?如今隨著民主製度的改善、舊傳統的弱化,難道印度不正在好起來嗎?難道印度換個非民主的製度就會比現在更好嗎?難道那些缺乏民主製度、動輒就種族清洗的國家,比偶爾出現幾次暗殺的印度要好嗎?再看世界上排在頭名的幾個失敗國家:索馬裏、乍得、蘇丹、津巴布韋,又有哪個“壞民主”國家能比這些國家更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