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之一。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衡量社會發展水平的主要標誌。發展生產力,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保證新社會製度鞏固和發展的最重要的條件,也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最根本的任務。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科學文化還比較落後,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隻有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生產的高度社會化、現代化,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提供更多更好的社會產品,才能充分體現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不斷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使社會主義更有吸引力。因此把經濟建設放在中心的地位更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
鄧小平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之一。江澤民同誌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以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製為主體,允許和鼓勵其他經濟成分的適當發展,既不能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搞單一的公有製,又不能動搖公有製經濟的主體地位,不能搞私有化。必須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分配形式為補充的分配製度,既要克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我們應該牢牢地把握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這些基本要求,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措施,逐步實現國民經濟的現代化。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形成新的認識。
四個現代化
即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統稱為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也就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是為社會主義社會建立先進的物質技術基礎。
四個現代化的目的是為了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為實現共產主義創造條件。因此,實現四個現代化,必須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貫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主要依靠本國的力量,同時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擴大同外國的經濟技術交流,引進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管理經驗。四個現代化的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因為沒有現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國防,所以必須大力發展科技事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確立的改革開放的總方針。為四個現代化建設開辟了廣闊道路,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生產力標準
生產力是一切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和生產力相統一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形態必須以現代化生產力作為自己的物質技術基礎,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的自我完善和發展必須以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為根本標準。生產力標準的思想,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總結曆史經驗和進行經濟體製改革的過程中提出來的,它是馬克思主義曆史唯物主義原理的題中應有之義。堅持生產力標準,對於社會主義社會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實踐中的社會主義製度是在經濟比較落後的國家首先建立起來的。我國社會主義製度則是在生產力更加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就要求社會主義國家及其執政黨必須堅持生產力標準,把大力發展生產力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十分強調生產力標準。
鄧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1982年黨的十二大報告首次把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和比資本主義更高的勞動生產率,看作是社會主義的一個特征。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關於經濟體製改革的決定》指出,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就是“發展社會生產力”,應“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生產力作為檢驗一切改革得失成敗的最主要標準”。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必須統一起來加以考慮,離開生產力的發展,孤立地研究生產關係,不是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是否有利於解放社會生產力,是判斷進步還是倒退的主要標誌。十三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指出,在我們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後,“生產力標準就更加具有直接的決定意義”,“離開了生產力標準,用抽象原則和空想模式來裁判生活,隻能敗壞馬克思主義的聲譽”。十四大報告中把是否有利於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於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判斷各方麵工作是非得失的標準。總之,堅持不堅持生產力標準,是曆史唯物主義和曆史唯心主義的分水嶺。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充分發揮和吸引力的不斷增強,歸根到底都取決於生產力的發展。一切理論、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是社會主義的,也必須以是否有利於保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根本標準,生產力標準是個總標準,堅持生產力標準,應該把著眼點放在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發展科學、文化和教育,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上,而不能片麵地追求產量、產值、規模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