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經濟發展、產業結構(1)(1 / 3)

經濟發展

是指出現了經濟結構隨著經濟增長而社會結構甚至政治結構的變化,它指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繼續增長的基礎上,經濟不發展狀況逐漸轉變或消失,即低下的生活水平獲得了提高,低下的勞動生產率趨於上升,人口壓力開始逐漸減輕,失業和就業不足的情況逐步緩和,農業比重在國民經濟中逐步縮小,薄弱的外貿能力逐漸增強。總之,經濟發展意味著普遍存在於一般發展中國家的三種基本情況,即貧困、失業和收入不均,得到明顯改善。如貧困的減輕不隻是收入的增加,還包括營養改善、健康增進、受教育機會增多以及其他社會福利的普及和提高。同經濟增長相比,經濟發展有更廣泛的含義,它不僅反映經濟增長速度,而且反映經濟效益的普遍提高。

經濟增長

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實際的貨物和勞務產出的增長。衡量產出一般用國民生產總值或國民收入的總量或人均量。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是一切經濟進步首要的、必要的物質條件。但是經濟增長不一定必然引起經濟的發展,不少發展中國家由於國內和國際政治經濟條件的製約,出現了有增長而無發展或增長明顯而發展不明顯的情況。所以經濟增長往往反映經濟運動速度的變化而不一定反映實際效益的提高,它隻能是經濟生活的一個方麵,是經濟發展的前提。

經濟增長模型

西方經濟學中用反映基本生產因素不斷變化的所謂“長期分析”,來探討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和條件,並尋求某種穩定的國民收入增長率的數學模型。經濟增長模型主要分為三類:①哈羅德-多馬模型;②新古典增長模型;③新劍橋增長模型。增長模型討論的問題是:首先,從長期看,是否可能存在一種“穩定狀態”的經濟增長?其次存在的話,實現這種穩定狀態的均衡增長所需具備的條件和有關因素發生作用的機製是什麼?最後,這樣的均衡增長是否具有穩定性?增長模型是對經濟現象進行數量化的分析,因此不可能準確反映出經濟生活中的製度性矛盾,所確立的解決社會經濟問題的方式也就不可能全麵。但是,增長模型提出各種經濟變量以及變量間的製約關係,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發展指標

衡量經濟發展程度的各類經濟範疇。西方經濟學者認為經濟發展標誌著經濟結構、社會結構甚至政治結構的變化,這種變化具體通過一係列指標反映出來。這些指標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增長幅度、國民收入增長幅度、人均國民收入增長幅度、生活水平(收入、營養狀況、健康狀況、受教育機會、社會福利等)提高的幅度、就業水平提高的幅度、農業人口占總人口比重下降的幅度以及對外貿易(進口和出口)能力增長的幅度等等。發展指標一般用百分比來表示。

社會主義經濟效益

在社會主義生產中以較少的勞動耗費和勞動占用生產出更多的滿足社會需要的有用的勞動成果。勞動占用量,是指進行生產經營活動而擁有的全部物化勞動和活勞動。勞動消耗量,是指勞動過程中實際消耗了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有用的勞動成果指能夠滿足社會需要的物質產品、無形產品以及勞務服務。社會主義經濟效益是由社會主義生產目的決定的,有微觀經濟效益和宏觀經濟效益兩種類型。從個別部門、個別企業考察的經濟效益為微觀經濟效益,從整個社會、整個國民經濟考察的經濟效益是宏觀經濟效益。社會主義公有製使不僅個別企業而且整個社會生產當作一個整體考察經濟效益,宏觀經濟效益是社會主義經濟製度的特點。社會主義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是對立統一關係。微觀經濟效益是宏觀經濟效益的基礎,宏觀經濟效益是微觀經濟效益的前提。宏觀經濟效益代表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當兩種經濟效益發生矛盾時,微觀經濟效益要服從宏觀經濟效益。衡量微觀經濟效益的指標有成本利潤率、產值利潤率、資金利潤率、獎金利潤率、能源消耗率、固定資產生產率、國營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流動資金周轉天數等等。評價宏觀經濟效益的指標有:社會勞動生產率,單位新增國民收入所需積累額,一定時期內國民收入的規模和增長速度,一定時期內人民生活平均達到的水平和提高幅度等等。社會主義經濟效益的實質是節約社會勞動,對提高經濟效益有重要意義。

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社會主義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經濟效益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勞動耗費與勞動成果的比較。提高經濟效益意味著社會勞動的節約,是擴大再生產的基礎。如果經濟效益不高或為負效益、零效益,就不會有新的社會財富被生產出來,不僅擴大再生產不能進行,連簡單再生產也不能維持。經濟效益是關係到人類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問題。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提高經濟效益是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要求。離開了效益的發展速度,對社會主義經濟有害無益。長期以來效益不高問題一直是困擾我國經濟的重要問題,這就更加突出了以經濟效益為中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