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海盜之名
什麼是海盜?
翻開人類的曆史,幾乎就是一部戰爭史和劫掠史。
幾乎所有文明的發展都伴隨著戰爭。不僅如此,早在那些被稱作“猿人”的老祖宗出現的時候,我們已經發現因為搶奪食物而爭鬥的痕跡,這可能就是最古老的“戰爭”。公元前3000年埃及形成奴隸製國家的時候已有關於戰爭的完整的文字記載。到了公元前2000年,這種情況愈演愈烈,部落首領或者奴隸主們為了獲得一塊土地或者眾人的景仰而爭鬥不息。戰爭不僅僅發生在陸地上,還一直打到了海洋。無論是兩河流域還是遙遠的東方,甚至當時還尚未被“發現”的美洲,無論是凱爾特人、日耳曼人還是突厥人,在種族遷徙和民族融合的過程中都發生過若幹次海上的大對決。
海戰的結果,除了一種政權對另一種政權的征服,就是沒完沒了的搶劫。可是,沒有一個人會認為渡海征服不列顛的愷撒大帝是海盜,或者發動阿克提姆海戰的屋大維是海盜,也沒有人認為兩次渡海去征討日本列島的忽必烈是海盜,還有那個頒發給海盜“私掠證”的伊麗莎白女王(“那頂多是個沒有性欲的女人!”)————他們都不會被冠以“海盜”的稱謂。假如把所有發生過海上侵略行為的人都當作海盜,那麼“人類文明史”將有充足的理由可以更名為“人類海盜史”。然而畢竟曆史是人寫的,要通過人們的代代相傳才能得以延續,某些觀點固然可以標新立異,卻有背離定義初衷而嘩眾取寵的嫌疑。
所以本書的“海盜”定義裏邊要加上一條:這些人的身份要為多數曆史研究者所承認。這個定義絕不意味著因循守舊,因為“曆史研究者”包括許多人,除了領取國家津貼、頭發花白的老學者,還有異想天開的年輕人、求索知識的學生以及狂熱的曆史癡迷者。他們(包括我)對待同一曆史事件的看法和觀點可能會令你耳目一新。
我還要告訴你,早在北歐維京人(曆史上最著名的“海盜種群”)橫掃歐洲大地的時候,阿拉伯海盜就已經控製著地中海中部,匈牙利海盜也進入了黑海和波羅的海,中國的海盜在東南亞地區肆虐,日本的海盜(俗稱“倭寇”)也初具雛形,還有菲律賓和馬來群島,到處都是海盜。而在同一時期,隻有維京人在曆史舞台上大放異彩。因為對於我們,對於整個曆史而言,“那些充滿傳奇色彩,真正對曆史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海盜”才是最令人感到著迷的。
出於上述考慮,數千年後,我們所號稱的文明社會對於海盜的定義基本可以概括如下:
海盜們是這樣一個群體。第一,必須有掠奪行為發生。(鄭和下西洋可不能算是海盜遠行。)第二,所發生的事件必然與海洋有關。(天空的事不管。)第三,為多數曆史的研究者所承認。(所以,成吉思汗不是海盜。)第四,明顯地改變或者影響了曆史的發展進程。(兩三個人在海上“撈一票”的小打小鬧就不用理會了吧。)些充滿傳奇色彩,真正對曆史的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海盜”才是最令人感到著迷的。
劍與火
對於任何一位戰士,武器的重要性毋須多言,缺乏武器的戰士和缺衣少食的平民一樣難以生存。人類曆史中的第一位戰士會盡可能地利用他身邊一切可以傷害敵人的東西:一塊石頭,一根粗樹枝或者吃剩下的動物骨頭。
海盜也是這麼做的。
第一位海盜可不會像電影裏那樣梳著時髦的卷發,戴著眼罩,穿著長靴,拿著火槍在甲板之間瀟灑地飛來飛去。
戰爭的發展也可以看成是武器的發展。海盜武裝也一樣,他們所做的不過是把那些帝國軍人們手中的武器搶來武裝自身而已。
最初的武器可能是一支矛,這種利用礦石加工而成的金屬在打磨之後變得尖利無比,可以輕易刺穿敵人的咽喉。海盜們是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古希臘的戰士們一起開始使用矛的,在使用的過程中,他們發現,長長的兵器如果變得輕些,就可以投擲得更遠。為了抵擋這種穿刺的力量,後來又促成了人體盔甲的發明。作為應對,古羅馬人采用了小編隊方式分散了敵人們(包括海盜)遠遠擲來的矛的力量,這種方法後來廣泛用於對海盜發動的每一次集中的征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