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建設人文城市的一個重要方麵: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1 / 3)

本文選摘自葉朗院長在“2009第六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國際論壇”的講話。

葉朗,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主任。

大家知道,北京提出建設“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綠色北京”的口號。我認為,這個口號帶有普遍意義,我們當代的城市建設都應該朝著建設人文城市、科技城市、綠色城市努力。我今天隻談建設人文城市。

建設“人文城市”,要從很多方麵進行努力。其中,引領廣大青少年和整個社會有一種更高的精神追求,向世人展示中國人的高遠的精神世界,增強中國文化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提升我們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重要方麵。我今天就想從這個方麵談一點看法。

黨的十七大報告在論述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時,有一個重要的提法,就是要使我們國家成為“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把精神追求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一個標誌,這有極為深刻、極為深遠的意義。一個國家,一個社會,不能隻有物質的追求而沒有精神的追求。建設小康社會,不能隻有物質的層麵、技術的層麵、功利的層麵,而應該還有文化的層麵、精神的層麵、價值的層麵。一個人沒有精神追求,大家會說這個人很庸俗。從理論上說,這種人就是失去“意義感”,就是他的人生沒有意義,他可能很有錢,但他的精神很空虛。一個社會沒有精神追求,那整個社會就必然會陷於庸俗化。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上去了,物質生活富裕了,如果沒有高遠的精神追求,整個社會在道德、信仰的層麵就難以形成共識,那麼物質生產力和社會的發展最終會受到限製,這個國家就不可能有遠大的前途。天長日久,會出現“人心的危機”,那是十分危險的。胡錦濤同誌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這是警句,也是警鍾。現在我們社會的某些方麵,確實有一種傾向,就是物質的、技術的、功利的追求在社會生活中占據了壓倒一切的統治的地位,而精神的生活和精神的追求則被忽視、被冷淡、被擠壓、被驅趕。我們社會中出現一些負麵的東西,同這種傾向是有關係的。十七大報告把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作為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目標和標誌提出來,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體現,對我們各方麵的工作都有重大指導意義,尤其對建設“人文城市”,對城市的教育、文化、藝術領域和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重大指導意義。

我國的很多大城市都是大學最集中的地方,北京、上海、杭州都是如此。以大學教育來說,過去有一種提法,說大學的功能就是傳授知識,由此來考慮大學的發展和教師隊伍的建設。從上述十七大的精神來看,這種提法顯然是片麵的。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和學習技術,同時,或更重要的,它要教育學生,使他們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要引導學生去追求一種更有意義和更有價值的人生。進一步,大學還要在精神追求的層麵上引領整個社會。我在北京大學工作。我認為北京大學在中國現代曆史上起的作用,主要就在於此。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可能出了不少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就這一點說,北大不能和他們相比。但就引領社會的精神追求來說,哈佛、斯坦福未必比得上北大。北大的這種傳統不能中斷、不能拋棄。北大不能辦成哈佛第二。因為哈佛是為美國辦的,北大是為中國辦的,中國和美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我不是說哈佛好的東西我們也不學習。但我們要立足於中國的國情。中國的大學有自己的傳統,中國的大學有自己的辦學宗旨,不能處處照搬美國的大學。

我想,我們的教育事業應該體現十七大的這一精神,要把具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作為教育的重要目標。

我們要更重視人文教育(包括德育、美育、文化曆史基礎教育、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大學要重視發展人文學科,要糾正某些單位、某些人輕視人文學科的傾向。要在學生中提倡閱讀人文經典,要使大學生明白,一個人要提高文化修養,打下做人、做學問的根底,必須精讀幾本人文經典著作。“人文城市”意味著我們的城市要提高自己的品味。而一座城市的品味決定於市民的品味,決定於官員的品味,決定於媒體的品味,決定於學校的品味,特別是大學和大學生的品味。大學生多讀經典著作,經常接觸經典,可以把自己的品味提上去。如果一個人經常讀三四流的著作,自己的情趣、格調、眼光、追求等等也會慢慢降低。這也是一種熏陶,一種潛移默化。當代俄羅斯電影大師塔可夫斯基說,他小時候,母親就建議他讀《戰爭與和平》,並經常告訴他書中那些段落如何寫得好。這樣,《戰爭與和平》就成了他的藝術品味和藝術深度的標準。他說:“從此以後,我再也沒辦法閱讀垃圾,它們給我以強烈的嫌惡感。”塔可夫斯基成為電影大師,同他從小的這種文化教養是不可分的。反過來,一個人如果從小都是閱讀文化垃圾,那麼他就再也接受不了文化經典,因為他的文化品味早被文化垃圾低俗化了。一個人讀的書構成一種精神——文化環境,它會很深地影響一個人的文化氣質和文化品格。

梅林在《馬克思傳》中說:“馬克思愛好的文學家都是偉大的世界詩人,如埃斯庫羅斯、荷馬、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和歌德。”他還引用拉法格的話說,馬克思每年都要把埃斯庫羅斯的原著讀一遍。拉法格還說,馬克思“恨不得把當時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對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揮鞭趕出學術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