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科技博物(3)(1 / 3)

較為流行的看法是:豆腐在公元前二世紀由淮南王劉安所創製。這個觀點在元、明、清時期流傳頗廣,影響很大,至今仍受到不少人的讚同。194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化學史》中,作者李喬蘋專列一節“豆腐之肇始”論證了豆腐始作於劉安。其引用的史料是《天祿識餘》所載:“豆腐淮南王劉安造,又名黎祁。”還有謝綽所著的《拾遺錄》中“豆腐之術,三代前後未聞有此物,至漢淮南王安始傳其術於世。”除此以外,在不少食品烹飪史著作與文章中,劉安始作豆腐一直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其所論證的史料除上述兩書外,有的還牽強附會或曲意杜撰。如有人曾指出,劉安始作豆腐一事在他本人所寫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明文記載。可是人們查遍《淮南子》全書,並沒有看見劉安發明豆腐或其他有關豆腐的記載。《淮南子》一書,隻在第十四卷中有一個“豆”字,而這個“豆”並不是指豆科植物的豆,而是指一種古代的餐具。

明朝李時珍在著名的《本草綱目》中曾說:“豆腐之法,始於前漢淮南王劉安。”(見卷二十五)對此,在李時珍之後,明末清初時期的方以智在《物理小識》一書中說:“朱子詩‘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術,安坐獲泉布’,蓋‘本草’言豆腐為淮南王劉安所作者也。”(見卷六)據此,有人指出,朱熹的“這首詩可能被明朝人誤解為劉安發明豆腐,造成了後來不可靠的誤傳”。(見袁翰青《關於“生物化學的發展”一文的一點意見》載《中國化學史論文集》,又見袁翰青《關於豆腐的起源問題》載《中國科技史料》1981年第二期)

在具有世界權威性的《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也列有“豆腐”專條。該書認為:“豆腐的製作技術始於漢朝(公元前206~公元220年)。”這裏把豆腐的起源置於400多年的長時間跨度中,並不斷言是何人、何時所發明,較之前說,更為委婉、謹慎。

如果說豆腐始作於漢初劉安,那麼,在當時或後代與之相近的文獻中,應有蛛絲馬跡可尋,但從兩漢到隋及唐末,這900多年中,人們至今尚未發現豆腐和豆腐製品的確實文獻。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理解的。眾所周知,成書於5世紀的賈思勰《齊民要術》是我國最早記載農產品加工的一部係統農書,但書中大量有關食物製作的記載中,並沒有涉及豆腐。在其他通常記載食物較多的有關農家、飲食烹調、醫家、本草醫方、雜家等書中,以及豐富的唐代詩文中,豆腐始終沒有蹤影。難道是人們漏記了?這在情理上也說不通。所以,袁翰青、曹元宇等人均否定了豆腐始作於漢初劉安之說。

但仍有人以新的論據支持了豆腐起源於漢代說。認為我國古代食豆曆史悠久,而且早就有了石磨這種糧食加工工具,加上劉安的方士懂得煉丹術(化學),在漢代發明豆腐是理所當然的。或曰:劉安講求黃老之術,陪伴他修煉的僧道,常年吃素,為了改善生活而研製出了豆腐,並把它獻與劉安享用,於是,豆腐的發明權就記在劉安的名下了。此外,持論者還指出在1959年至1960年間,河南密縣打虎亭一號墓中有豆腐作坊的石刻,圖像上有把豆類進行加工,製成副食的情景。(見周光武《中國烹飪史簡編》)此畫像石的內涵是否確實,還待考證。

從目前的豆腐史料來看,除了五代時期謝綽的《拾遺錄》外,陶穀的《清異錄》披露了豆腐的明文記載:“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因此,曹元宇認為,在10世紀左右,豆腐在華中一帶已是日常的食品,它的創製年代雖然還要更早一些,但不會太早,因為到唐末以前的豆腐資料尚未見到。他推測,“豆腐的發明年代,可能是在9世紀末葉。”是誰發明的呢?據他推想:“可能是農民和鄉村醫師。創製豆漿的想法是農民,但他們手中無凝集劑,而醫師有之。我又推想,可能是醫師想改變‘白虎湯’,以豆腐漿來代替‘白虎湯’中的粳米而偶然發現凝集作用,因而發明了豆腐。”(《豆腐製造源流考》載《中國科技史料》1981年第4期)袁翰青也認為,豆腐的起源無法證明其早到唐朝,很可能是在五代的時候,即9世紀或10世紀這段時間裏發明的。

豆腐在國外也大受青睞。有人認為(包括一些日本人),豆腐製作法在唐朝就已傳至日本,是由鑒真和尚帶去的。(參見《鑒真東渡與豆腐傳日》載《中國烹飪》1980年第2期)但此說在史料的證據方麵很不充分,僅能作為傳說而已。

此外,《事物原會》一書曾說過“孔子不食”豆腐一事,言下之意,豆腐在春秋時期就已產生了,但《論語》等記載孔子的古籍中均未言及此物。所以,此說殊不可信。

總之,我國豆腐起源於何時?目前主要有前述的兩種說法。對於五代已有豆腐一說,基本上已能肯定,而漢代起源說還有待繼續辨析後得出結論。

至於豆腐是由哪個人發明創造的,看來是難以說清楚的,權且把它作為一個謎存疑於食品史中吧。

古代的“鞋”

你見過用銅、用銀、用陶、用泥、用紙、用石頭做成的鞋嗎?也許你不會相信,然而,在中國和世界的文化史中不僅確確實實有過這樣的鞋,而且曆經數百年、千餘年後,依然完好地保留至今,從而成為人類不可多得的一份曆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