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學者提出,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的文化。有專家主張,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的人民在特定曆史階段創造的具有鮮明特征的考古學文化。一些學者則將地域文化劃分為廣義和狹義,認為狹義的地域文化專指先秦時期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範圍內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廣義的地域文化特指中華大地不同區域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時間上是指從古至今一切文化遺產。經過再三研究、反複探討,多數與會專家學者認同“地域文化專指中華大地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範圍內長期形成的曆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生活方式等。地域文化首先在於它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一個地區與另一個地區在文化形態上的不同,才使得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呈現多樣化,由於古代交通不便和行政區域的相對獨立性,使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具有了各自不同的風格,一地有一地的特點,如漢文化、關隴(三秦)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鬆遼文化、吳越文化、荊楚文化、嶺南文化等。
第二,地域文化形成過程的長期性。中華民族的形成,經曆了幾千年的曆史,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在幾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點。一個地區曆史遺存越多,它的地域文化就越發達。大多地域文化的命名就是源於兩三千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名如“秦”、 “巴”、 “蜀”、 “荊”、 “楚”、 “吳”、 “越”等,這些諸侯國雖然不存在了,但作為各自的文化形態卻延續了下來,長期影響著這個地區的人們。第三,地域文化具有相互滲透和包容性。任何形態的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尤其在我國古代,大多數時期是統一政權,各地人群的相互流動,自然使文化習俗互相滲透,互相影響,作為宗主區域的文化,自然就包容了外來的文化;尤其在幾個文化區域的交彙地帶,更形成了兼具幾種地域文化特點的特色文化,如地處漢水上遊的陝西漢中地區,就兼有北部的關隴文化、西部的氐羌文化、南部的巴蜀文化、東部的荊楚文化的特點,從而形成獨具特色的漢文化。
第四,地域文化表現形式的廣泛性。作為大概念意義上的文化,它包含了從社會意識形態到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麵,不同地域的人們,其生產生活習俗語言都表現出與別處的不一樣。
基於以上的思考,我們研究地域文化,既要立足於所研究的地域,又不能局限所研究的地域,要研究它的地域特點,又要研究它與相近地域文化的關聯;既要研究作為“秦”、 “巴”、 “蜀”諸侯國時期的文化,研究它的曆史淵源,又要研究其現時的表現形式;既要研究其表象的狹義的文化形式,又要研究深層次的、全方位的、決定與指導意識形態的文化內涵。隻有這樣,我們才能從縱向、橫向、表層、裏層深刻認識某個地域的文化特征,從而更好地去開發地域文化,為當地經濟文化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現階段,在利用地域文化發展旅遊業、搞產品宣傳等方麵,出現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現象:不少地方大力開發曆史遺跡、曆史名人活動的遺存以及傳統文化活動,發展旅遊業;有的利用當地人文資源,命名企業及其產品,或者以此作為產品廣告,拉動消費,等等,人們習慣把這種做法叫做 “文化搭台,經濟唱戲”。
這種做法,從市場經濟的角度來說,本是一件好事,因為它在某種程度上,使文化同當地經濟結合了起來,而且推動了經濟的發展,使人們在生活生產及娛樂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提高了全社會的文化素養,這無疑是值得肯定的事。
目前,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情況,就是一些地方在發展旅遊和開發產品、宣傳產品方麵,不顧曆史真實,根據道聽途說或臆斷,製造虛假的 “曆史遺跡”和人文“資源”,有的妄拉曆史名人,說某某人在此幹過什麼事,把紀念墓宣傳成真墓,爭某某名酒的祖產地,如有個地方把隻有 100多年生產曆史的酒,宣傳成有 3000年曆史的“貢酒 ”等,以欺騙遊客和消費者取得經濟效益。這些做法一則使人(尤其是青少年)得到虛假的、不正確的知識,二則搞亂了曆史的真麵目,使後人無法了解當地曆史真實的情況,無怪乎一些人在“曆史遺跡”旅遊後,發出“是否真實”的疑問,或者大呼上當。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曆史文化,無論在祖國的哪塊地方,隻要認真發掘,都能夠挖掘出不少值得發揚光大、引人入勝的地域文化。因為地域文化的範疇是十分寬廣的領域,如發生在特定地域的曆史事件、曆史遺跡、曆史人物、傳統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與習慣、風情民俗、服飾、民居、建築風格、傳統文藝形式、歌舞戲劇、宗教信仰,甚至自然景觀、自然資源等,都是很好的可供開發利用的地域文化資源。如此豐富的資源(對某一地區而言,當然各有側重),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無中生有地去搞那些並不真實的假“文化”以擾亂視聽,遺患後世。中國幅員遼闊,存在著形形色色的各類地域文化,所謂: “百裏不同音,千裏不同俗”。
一、地域文化:
1.
方言:不同地域方言不同,甚至同一個地域中口音又各異,我國漢民族雖然文字是統一的,但各地口音絕對不一致,就說我們東北,沈長哈大四個城市就不一樣,一聽就能聽出來,而同是沈陽人,說話口音也不一樣。南方方言就更複雜了,上海、蘇州、南京、揚州很近,卻互相聽不懂。
2.
飲食:如南甜北鹹西辣,中國各地飲食絕對不一樣,我在江蘇一帶生活了一年,那邊的飲食幾乎樣樣菜都放糖,連麻辣豆腐都放,吃幾口就膩住了,上飯店吃飯得先告訴別加糖。
3.
信仰:中國宗教信仰非常淡薄,但民間信仰非常盛行。但各地信仰絕對不同,如有蝗災的地方盛行供劉猛將軍,絲綢之鄉供蠶絲娘娘,南方供奉媽祖。
4.
民居:如陝西住窯洞,北京為四合院,上海為石庫門,南方有住竹樓的。
二、地域文化形成原因
1.自然地理環境:古代交通不便,無機械化設施,便形成了條塊分割的地域,形成了眾多的地域文化,這是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古代為了消除這種地域差別,統治者曾經做了努力,如元朝統治者將陝西秦嶺以南的漢中劃給陝西,清朝統治者將明朝的首都特區縱向劃分為安徽、江蘇兩省。這些省都有著不同地域文化的組成,但這些地域時至今日仍然分界明顯,如陝南的漢中絕對跟陝北不一樣,漢中更接近四川等南方地區。同樣蘇北與蘇南、皖北與皖南無論經濟文化簡直相差太大了。同樣飲食、信仰、民居等項與自然地理環境息息相關,如陝西缺乏木材,黃土層厚,適宜住窯洞;沿海地區地表潮濕,隻能高搭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