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後記(1 / 1)

為慶祝建黨90周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在全國組織出版一批政治導向好、學術價值高、藝術性強的精品力作,本書經過一係列嚴格的申報評選,最終入選成為新聞出版總署“慶祝建黨90周年、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百種重點出版物”選題之一。一方麵,我們深感榮幸,另一方麵,也感到壓力很大。我們深知,要寫好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這一主題實屬不易。因為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是一個已經研究多年的課題,多年來在海內外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經有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如果現在要進一步研究的話,就麵臨著資料難以豐富、內容難以拓展、觀點難以突破的困境。然而,我們覺得,在隆重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際,策劃、編寫、出版這本著作還是具有曆史意義和學術價值的。

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是一個業已討論和研究多年的課題,相關研究成果頗多,但是,毋庸諱言,有關這個課題的研究也存在雷同、空洞的缺陷,麵臨著難有突破的困境。所以,如何挖掘新史料、采用新方法、提出新觀點等關鍵問題還有待突破,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所存在的一些不確定事實和不完善地方還有待進一步修正。略感遺憾的是,在當下華僑華人學術研究講究應用性、現實性的背景下,華僑華人曆史研究似乎已經被邊緣化,被認為不合時宜,而一些浮誇的研究在披上跨學科、新視角、應用性的新衣之後堂而皇之登上學術的殿堂。這造成了在華僑華人研究中許多基礎性的研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應該修補的空白一直沒有被修補,而研究課題與研究內容的趨同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內地的華僑華人研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前期主要注重曆史研究,到中後期主要注重現狀研究。其實,無論是曆史研究還是現狀研究都是必須的,沒有高低之分,最重要的是必須堅持學術的嚴肅性,必須對學術懷有敬畏之心,這是學術研究的關鍵。像“海外華僑與辛亥革命”這類重大曆史研究題材,其學術積累、資料積累多年來進步還是不夠明顯,相對這些年有關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其進展更是顯得緩慢。在編纂此書的過程中,我個人對此感觸頗多。

本書的框架結構設計、緒論以及全書的統稿均由張應龍負責,向軍撰寫第一章,焦鵬撰寫第二章,裴豔撰寫第三章,黃慶林撰寫第四章,袁慧芳撰寫第五章,潘越撰寫第六章第一節(一),母書鵬撰寫第六章第一節(二、三)和第二節,黃文波負責大事記,張彬負責參考文獻。由於時間緊,加上各位作者都承擔著繁重的教學和學習任務,為了按時完成書稿,他們加班加點,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在此我謹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本書的申報、編寫和出版得到暨南大學胡軍校長、林如鵬副校長的大力支持,得到暨南大學出版社徐義雄社長、史小軍總編輯的精心嗬護。國務院僑辦王曉萍司長、廣東省僑辦林琳副書記一直關心、指導我們的編寫工作,各位編委更是貢獻了他們的寶貴意見,在這裏,我謹向各位領導專家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時,我十分感謝暨南大學出版社編輯張仲玲女士,在編輯出版過程中,她精心組織,細致工作,為本書的順利出版貢獻了聰明才智。當然,由於編者水平有限,本書肯定存在不少錯漏之處,對此,我理應承擔責任。

張應龍 謹識

2011年夏於暨南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