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從“普適論”到“特色論”(1 / 3)

從根本上來說,馬克思主義是人類文明和智慧的結晶,主要是在充分汲取曆史和當時世界先進思想資源的基礎上創建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對世界近代史產生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不僅在於其價值上的高尚性,更在於其理論上的科學性。馬克思在對資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批判時深刻指出,在一定時代的國家和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實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思想,但這種思想並不以本階級的麵孔出現,而是披上了“普遍性”的外衣,目的就是為維護現存的社會製度和統治階級的利益。這正是意識形態作為一定時代國家和社會的統治階級的思想所具有的欺騙性、虛幻性、歪曲性、掩飾性所在。“占統治地位的將是越來越抽象的思想,即越來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因為每一個企圖取代舊統治階級的新階級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把自己的利益說成是社會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就是說,這在觀念上的表達就是:賦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把它們描繪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義的思想。”概括起來說,在馬克思那裏,意識形態就是階級和國家產生之後,統治階級為維護自身利益而由其思想家編造、概括出來的,以國家這種虛幻共同體為依托、以普遍意義為形式的統治階級的思想。為此,馬克思從不把自己的思想看成是意識形態而隻看成是科學。在他生前,為反對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把自己的思想教條化的現象,馬克思甚至宣稱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不幸的是,在我國“一句頂一萬句”的特殊年代,馬克思主義被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解決中國的一切現實問題都到馬克思的“本本”裏照抄照搬。這種被馬克思深刻批判的“普適論”卻反轉過來,把馬克思主義從開放性的鮮活方法變成了一堆封閉性的僵死教條。列寧指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死的教條,不是什麼一成不變的學說,而是活的行動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會生活條件的異常劇烈的變化。”“因為具體的社會政治形勢改變了,迫切的直接行動的任務也有了極大的改變,因此,馬克思主義這一活動學說的各個不同方麵也就不能不分別提到首要地位。”事實上,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革命的實踐進程中,就非常注重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產生了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但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們黨才明確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相繼產生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理論和開放的體係,隨著社會實踐的不斷發展,馬克思主義會不斷產生新的理論形態。這些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是一脈相承而又與時俱進的,是馬克思主義在不同曆史條件和時代特點下的新發展。由此觀之,意識形態“特色論”體現為民族性和時代性兩方麵。從意識形態“特色論”的民族性來看,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運用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用來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又科學總結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成功經驗,不斷將其上升為理論,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從意識形態“特色論”的時代性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具體的、曆史的,其內涵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在革命時期突出“鬥爭”主題,在建設時期突出“發展”主題,在改革時期突出“和諧”主題。

曆史和現實都表明,隻有把馬克思主義從“普適論”轉到“特色論”,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才能發展馬克思主義。正如黨的十七大所指出:“《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以上觀念變革的中心內容,就是進一步破除兩個階級、兩條道路鬥爭為綱的思想,揚棄我們幾十年來的革命型意識形態,確立與世情、國情和黨情相適應的科學合理的基本理念,建構當代中國由建設型意識形態生發的和諧型意識形態。我們在檢視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中觀念變革的戰略價值時,也不無憂慮地看到,當代中國的觀念變革充滿了進程性的思考,擺脫了過去的激進方式,體現出相當的務實色彩,減少了終極性的價值追求。可喜的是,和諧型意識形態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了當代中國觀念變革戰略價值的內涵和外延,更昭示著中國未來發展的方向。

縱觀人類曆史,盡管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意識形態在內容上有不同的主題,在形式上有不同的載體,但它們共同構成了人類文明進步的階梯。意識形態的每一步發展變化,都既是對已知的總結,又是對未知的探索;既是對現實的規範,又是對未來的引領;既是對思想的約束,又是對精神的開放。個人意識對群體(國家、民族、階級、政黨、教派、家庭)意識尤其是國家意識形態的服從,不但體現為後者對前者的製約,同時也體現人之為人的生存狀態、精神境界。意識形態不隻凝聚人,還提升人,使人成為人。遵循、服從甚至奉獻於具有血緣親情、精神信仰性質的群體利益,並不隻是意識形態簡單從外部加諸個人意識之上的結果,它在人的生命內部也有其至深的人性根據。人的超越性有兩個層次:一是對自然先定的超越;二是對動物本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體現了第一種超越,本質上體現的是追逐個人利益的人的本能欲望;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則體現了第二種超越,本質上體現的是追求集體利益的人的高尚精神。鄧小平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首次提出“社會主義本質”的思想,用“共同富裕”劃清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界限,同時也把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和價值追求統一起來。“共同富裕”既是人的更高的超越性的體現,同時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體現,更是一種最高層麵的和諧關係的體現。對於當代中國和諧型意識形態來說,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的價值目標隻能是“共同富裕”。盡管這種目標具有終極性,但作為一種製度的本質體現,必須在國家意識形態中得到體現。

在當代中國,構建和諧型意識形態,是社會轉型的內在要求,也是意識形態轉型的現實情態。社會轉型也好,意識形態轉型也罷,其實都是曆史的轉型。曆史轉型是複雜、多元、交叉的,因而在階段上並不會涇渭分明,在領域上也不能截然分開。本書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為依據,以社會轉型現實為背景,以私營企業主群體興起為視角,從意識形態內在結構分析入手,勾勒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轉型路徑,概括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的轉型機製,分析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過程中具有代表性的社會思潮,指出了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的精華在深層次凝結為意識形態觀念的轉變。本書論述的重點不在於意識形態而在於意識形態轉型。對於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問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本書關於當代中國意識形態從革命型到建設型再到和諧型的三種類型、兩次轉換的論斷盡管尚有可商榷之處,但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代中國意識形態正處於轉型之中,而且這種轉型必將深刻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意識形態在內構上有價值理念、理論學說、政策主張三個基本要素。價值理念就是理想信念,回答旗幟方向問題;理論學說就是思想體係,回答指導思想問題;政策主張就是製度安排,回答道路目標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講,意識形態就是引領國家發展的旗幟、道路、理論體係。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轉型的最大成果就是在實踐發展中而不是在理論預設中確立了引領國家發展的旗幟、道路、理論體係,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黨的十七大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旗幟,是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旗幟。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最根本的就是要堅持這條道路和這個理論體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製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於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就是真正堅持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這個理論體係,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最寶貴的政治和精神財富,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不斷發展的開放的理論體係。《共產黨宣言》發表以來近一百六十年的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在當代中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是高度重視理論指導、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善於進行理論創新的黨。這裏所說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結合起來,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研究和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的實際問題;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運用中國人民喜聞樂見的民族語言來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揭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規律,使之成為具有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科學命題,最早是毛澤東同誌在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擴大會議上提出的。他明確指出:“成為偉大中華民族一部分而與這個民族血肉相連的共產黨員,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隻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並亟須解決的問題。”

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之所以還要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任務,從根本上說,這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所決定的。馬克思、恩格斯多次指出,他們的理論不是教條,而是行動的指南;對他們理論中一般原理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曆史條件為轉移。”列寧也指出,馬克思的理論“所提供的隻是總的指導原理,而這些原理的應用具體地說,在英國不同於法國,在法國不同於德國,在德國又不同於俄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這些論述告訴我們,他們的學說始終嚴格地以客觀事實為根據,而實際生活總是在不停的變動之中。這種變動的劇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來達到了前人所難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馬克思主義隻有與本國國情相結合、與時代發展同進步、與人民群眾共命運,才能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創造力、感召力。

我們黨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長期實踐中,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兩次曆史性飛躍。第一次飛躍發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複探索,在總結成功和失敗經驗的基礎上,找到了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並在革命勝利後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發生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共產黨人在總結我國經驗和研究國際形勢的基礎上,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被實踐證明了的關於在中國建設、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曆史性創造,體現在實踐上,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體現在理論上,就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體現在政治上,就是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道路”,就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理論體係”,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實踐和基本經驗的理論成果;“旗幟”,則體現了“道路”和“理論體係”的有機統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既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指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偉大實踐,又要在偉大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們黨領導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重要理論結晶。以鄧小平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科學評價毛澤東同誌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開啟了全麵改革開放的偉大曆史進程,第一次提出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大命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開創之作,是最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澤民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受住了國內外政治風波和經濟風險等種種嚴峻考驗,在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世情、國情、黨情發展變化的基礎上,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承上啟下的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順應國內外形勢發展變化,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繼續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重要創新成果。

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說一脈相承,一是它們都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在理論淵源上一脈相承;二是它們都堅持為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而奮鬥,在理論主題上一脈相承;三是它們都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理論品質上一脈相承;四是它們都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為立論基礎,在理論基點上一脈相承;五是它們都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全部理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理論目標上一脈相承。說與時俱進,是說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都堅持從實際出發,注重總結改革開放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的新鮮經驗,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不同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在理論創新和理論發展上都做出了各自的獨特貢獻。它們既相互貫通又層層遞進,體現了新時期以來我們黨理論創新成果的科學性體係、階段性成果和發展性要求的內在統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在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曆史條件下,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麵曆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鮮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個理論體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形成了一係列獨創性的重大理論觀點,係統回答了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如何擺脫貧困、加快實現現代化、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係列重大問題。這個理論體係,內容貫通哲學、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等學科,涵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以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祖國統一、國際戰略和外交工作等各個領域,涉及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麵,是內涵豐富、思想深刻、係統科學的理論體係。

建設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認識和科學回答三大基本問題,這就是: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對這三大基本問題的認識程度和把握程度,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和理論的創新程度、豐富程度和深刻程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緊緊圍繞探索和回答這三大基本問題展開,從實踐到理論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創造,用一係列緊密聯係、相互貫通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深化和豐富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