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意識形態轉型的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依據(1 / 3)

盡管意識形態早就先於“意識形態”概念出現之前而存在,盡管把意識形態作為認識對象並非始於馬克思,但“正是由於他的著作的影響,意識形態的概念才會像今天這樣廣為流傳”,並形成當代哲學、政治學、社會學、文學、倫理學、宗教學、經濟學等學科極其重要的理論視域。以至於出現這樣一種現象:在馬克思之後,人們對意識形態的研究都不能避開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也就是說,在馬克思主義確立之後特別是在以其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之後,不論是馬克思主義者還是非馬克思主義者,在對待意識形態的問題上都或直接或間接、或讚成或反對地關涉馬克思的意識形態理論。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已成為當下人們研究意識形態的一個重要參照係。“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創立和發展過程,在邏輯上與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和發展過程是一致的,即曆史唯物主義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也就是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創立和發展過程。”的確,意識形態概念在馬克思那裏遠不清晰:他關於意識形態的論述多為順便提到的,他從未進行過專章的論述。然而,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主要輪廓是明確的,且在這些理論中蘊涵了意識形態處於變化中的內在邏輯。

一、意識形態隨經濟基礎的變革而變革

馬克思在曆史唯物主義理論框架內,在談到意識形態時經常將其與社會形態聯係在一起,把意識形態看作是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並認為隨著經濟基礎的變革,意識形態總是隨著其附著的社會形態的變化而或快或慢地發生變革。

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形成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一書中就已初見端倪。雖然馬克思在這裏評述的是“德意誌意識形態”,但他的理論重點是通過聯係精神生活條件同法與國家等政治生活條件,特別是同所有製的關係等經濟生活條件來考察社會。這種由上而下地考察,實質上已經形成了社會形態的思想。盡管“社會形態”這個概念直到馬克思寫《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時才正式提出,但是社會形態的思想始於《德意誌意識形態》是無疑的,而且“社會形態”這個概念顯然大於即包含“意識形態”這個概念。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指出,市民社會“這一名稱始終標誌著直接從生產和交往中發展起來的社會組織,這種社會組織在一切時代都構成國家的基礎以及任何其他的觀念的上層建築的基礎。”在《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中,馬克思進一步闡述到:“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築。整個階級在它和物質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係的基礎上創造和構成這一切。通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點。”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為了進一步剖析社會形態,又深入到社會經濟形態中去,力求揭示社會形態更替中的本質原因。他在此不僅提出“社會經濟形態”的概念,而且提出“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經濟的社會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這說明“社會經濟形態”這個概念是對“社會形態”的具體展開,因而仍包含在“社會形態”這個概念之中。需要指明的是,馬克思在研究社會形態、社會經濟形態、意識形態的同時,社會有機體的思想就貫穿始終,而且一旦提升出社會有機體的概念,那麼它就大於即包含著前麵三個概念。

馬克思最初是在《哲學的貧困》中提出“社會有機體”這個概念的。他在批判蒲魯東時指出:“誰用政治經濟學的範疇構築某種思想體係的大廈,誰就是把社會體係的各個環節割裂開來,就是把社會的各個環節變成同等數量的依次出現的單個社會。其實,單憑運動、順序和時間的唯一邏輯公式怎能向我們說明一切關係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呢?”馬克思在為《資本論》第一版寫的序言中又指出:“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並且經常處於變化過程中的有機體。”馬克思關於社會有機體的這兩處論述十分清晰地告訴我們,社會有機體包括“社會體係的各個環節”和“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一切關係”,因而社會有機體是一個囊括全部社會生活領域的跨層次性的、整體性的範疇。概而言之,所謂社會有機體是指由人和全部社會生活條件、要素構成並相互依存與相互作用的活動和發展著的有機整體。

馬克思是從實踐出發來解釋社會,由此隻有用“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觀點,才能真正揭示對社會具有高度綜合性的社會有機體的構成內容。其一,社會有機體有兩個前提性的有機構成部分。一個是人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必然要同自然環境發生有機聯係。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處於持續不斷地交互作用過程的、人的身體。”由此被納入人的生產實踐範圍的自然環境是社會有機體的不可分割的前提性的有機構成部分。另一個是人要進行物質資料的生產實踐必然要同時進行人自身的生產,一定的人口因素是社會有機體不可分割的前提性的有機構成部分。其二,社會有機體有一個基礎性的有機構成部分。這就是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或社會經濟形態,這是社會有機體中承上啟下決定其他部分的最重要的有機構成部分。其三,社會有機體有一個上層性的有機構成部分。這裏包括最上層的由人的精神生產的實踐創造的社會意識(其代表是意識形態),還包括由人變革社會的實踐創造的具有中介性質的社會製度體係或政治法律及設施。

在掌握馬克思的社會有機體理論時,從總體上了解它由哪些內容構成是重要的,但不要機械地把社會有機體理解為全部社會生活條件簡單相加的結晶體,因而更重要的是要懂得社會有機體各組成部分之間是一個有機聯係和相互作用的活動著的大係統,特別是要懂得社會有機體是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精神的實踐關係,即主體與客體的全麵實踐關係中構築起來的,是一個具有自組織性、發散性、開放性、再生性的活動和發展著的有機整體。這是理解馬克思社會有機體理論並區分其與以往的社會有機體理論的本質之所在。

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從實踐出發概述了社會有機體活動的和發展著的圖式。“我所得到的、並且一經得到就用於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誌為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製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隻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築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在考察這些變革時,必須時刻把下麵兩者區別開來:一種是生產的經濟條件方麵所發生的物質的、可以用自然科學的精確性指明的變革,一種是人們借以意識到這個衝突並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藝術的或哲學的,簡言之,意識形態的形式。”

馬克思對社會有機體活動的和發展著的圖式的概述,差不多是對曆史唯物主義範疇體係的綱要式闡發,如對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這個社會曆史觀基本問題的闡發,對社會基本矛盾及解決的基本途徑和社會發展的基本動力的闡發,對社會的具體形態或基本結構及其關係的闡發,特別是對作為社會有機體的基礎的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運動及其起決定性作用的闡發,集中體現了社會有機體是全部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總體性範疇。它既是對全部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的綜合展現,又是對其所做的高度抽象。它具有指導我們由抽象到具體、由綱舉到目張地闡發曆史唯物主義一係列原理的方法論的意義,特別是對曆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結構的基本原理的闡明具有直接的引導作用。由此可以說,曆史唯物主義對於社會經濟結構、社會政治結構和社會意識結構的基本原理的闡發,就是對其社會有機體理論的具述。

概而言之,馬克思深刻、係統地分析了社會結構,把整個社會比作建築物,從而形成了馬克思的包括意識形態在內的社會形態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在一定的社會生產上的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了社會的經濟基礎,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思想、觀點,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製度和設施構成社會的上層建築。馬克思又把政治、法律製度和設施稱為政治上層建築,把以意識形態為集中體現的社會意識稱為思想或觀念的上層建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統一構成了社會形態。由此可見,在一定的社會形態中,意識形態是必不可少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它在社會結構裏處在最上層,是對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的反映,又能動地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

二、意識形態隨人類曆史的變遷而變遷

馬克思從人類曆史出發考察意識形態,以曆史性的思維方式把意識形態理解為曆史的存在,在曆史過程中理解和把握意識形態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由此形成自己曆史觀點基礎上的意識形態理論。他在《德意誌意識形態》中曾表述過這樣的思想:“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科學,即曆史科學。曆史可以從兩方麵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麵是不可分割的;隻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製約。自然史,即所謂自然科學,我們在這裏不談;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類史,因為幾乎整個意識形態不是曲解人類史,就是完全撇開人類史。意識形態本身隻不過是這一曆史的一個方麵。”由此可見,馬克思關注的是人類曆史,他不但認為意識形態應該正確反映人類曆史,而且把意識形態看作是人類曆史的一個方麵。因此,意識形態也將隨著人類曆史的發展而演變。

首先,馬克思分析了作為意識形態發端的意識對於人生成為人的曆史作用。

意識形態發端於意識,而意識是人的意識。“全部人類曆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處在一定曆史條件下、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個人”,是唯物主義曆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現實的個人”在“他們的活動”中,在一定的“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下”,“以一定的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這些社會關係和政治關係反映在觀念形態上就是社會意識。對於人何成其為人,大家熟知《德意誌意識形態》中的一段話,就是“可以根據意識、宗教或隨便別的什麼來區別人和動物。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肉體的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馬克思並沒有否認根據意識、宗教來區別人和動物,相反,他首先闡明的恰恰是“可以根據意識、宗教”來區別人和動物。這與馬克思的另一句話“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即“有意識的存在物”相映照。這裏的“意識”不是“大腦對外界事物的反映”意義上的“感覺”階段,而是“思維”意義上的“認識”階段。而這種認識就是意識形態的發端。然後馬克思才指出,“一當人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的時候,這一步是由他們的肉體的組織所決定的,人本身就開始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這裏的兩個“開始”,說明生產“生活資料”,隻是人和動物相區別的初級階段,而與接下來的這句話相聯係,即“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我們得知,有無意識才是人與動物相區別的高級階段,因為他們生產的“物質生活本身”,必然包含著意識的生產。“由他們的肉體組織所決定”,也說明生產生活資料是肉體需要的本能所決定,但同時必須配合以意識才會去“生產”。也就是說,“意識”就是在“生產”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而這種生產不僅首先是為了“個人肉體存在的再生產”,更大程度上是“這些個人的一定的活動方式、表現他們生活的一定形式、他們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說,一定的“生產方式”決定“一定的生活方式”,而“一定的生活方式”的相對固化,就必然形成這樣而不是那樣的固化觀念亦即一般社會意識。再進一步推論,一切曆史的第一個前提和基本條件就是人類“必須能夠生活”,因此人類的第一個曆史活動就是生產“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這些滿足生存需要的生活資料。但人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把自己同動物區別開來”。可見,“生產生活資料”就是人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人的第一個“有意識的生命活動”就是“生產生活資料”活動,二者是一回事。就是說,意識是伴隨著人類的第一個曆史活動而產生的,人“把自己和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曆史行動”雖然“在於他們開始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但人作為“肉體組織”則在於“有思想”、“有意識”,因此意識的產生是人成其為人的重要標誌。

其次,馬克思考察了社會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的曆史條件。

馬克思在“考察了原初的曆史的關係的四個因素、四個方麵”即生存需要、新的需要、人口繁殖、社會關係基礎上,對意識的屬性及形成進行了考察,指出意識是“人們物質關係的直接產物”並從一開始就“受到物質的‘糾纏’”,同時“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產物,而且隻要人們存在著,它就仍然是這種產物”。

意識並不是純粹的,它必須以語言為載體。意識和語言同時出現,“具有同樣長久的曆史”。意識必須借助語言來表達,而語言表達的必定是某種意識。沒有無語言的意識,也沒有無意識的語言。交往關係是人們一切關係中的基本關係,語言和意識都是因人們交往關係的需要才產生的。某種關係“為我而存在”,就是我意識到了這種關係。動物因沒有或不能意識到“關係”而沒有“關係”,也就沒有“意識”。因此,意識就是人的意識,就是社會意識,不存在社會意識以外的意識。社會意識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具體體現在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之中。意識首先表現為個人意識。個人意識不是指某一個個人的,而是指每一個個人的。同時,人是社會的人,必定隸屬於某種社會群體組織。這樣,意識又必然表現為群體意識。個人意識和群體意識互為體現,並共同體現社會意識。生活資料的“生產第一次是隨著人口的增長而開始的”。人口的增長使自然的“現成的”食物缺乏,客觀地要求人們“自己生產生活資料”,以補充食物的不足。“而生活本身又是以個人之間的交往為前提的”。個人之間的交往必然形成一種群體意識,這是“交往”的必然結果。也就是說,生產以交往為前提,群體意識產生於交往之中。家庭的產生是人口“繁殖”帶來的。起初“繁殖”行為完全是無意識的,完全是生理本能帶來的結果。家庭結構以及對家庭尊卑、性別、婚配的認識都處於一種自然、混沌的狀態,完全依據生產需要而決定。以後隨著生產發展、思維發展、意識發展,才逐漸產生了等級、通婚、性愛、利益等種種新的家庭觀念。在生產閑暇之餘,人們的生活主要是在家庭中度過,甚至最初的生產也是以家庭為單位。“這個家庭起初是唯一的社會關係”,因此,家庭意識是第一個在起初也是唯一的群體意識。在後來,“當需要的增長產生了新的社會關係,而人口的增多又產生了新的需要的時候”,即部落組織(氏族公社)出現後,家庭便成為從屬的關係了,部落意識成為更高一級的群體意識。在原始社會,個人意識就是家庭意識,也是部落意識,它們共同構成社會意識,這是第一個統一;有什麼樣的意識,個人就怎樣行動———知行統一,這是第二個統一。這兩個統一的打破,是隨著剩餘產品、私有製、階級、國家的出現而被逐步打破的。在“部落所有製”階段,不論是個人意識還是群體意識(家庭意識和部落意識),都“隻是對直接的可感知的環境的一種意識,是對處於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個人之外的其他人和其他物的狹隘聯係的一種意識”。由於人和自然界表現出一種“同一性”,“人們同自然界的關係完全像動物同自然界的關係一樣,人們就像牲畜一樣懾服於自然界”,人與自然界之間的狹隘關係同人與人之間的狹隘關係彼此製約,所以這種最初的意識也就是人“對自然界的一種純粹動物式的意識”,外觀上主要體現為“自然宗教”。同時,正如這一階段的社會生活本身一樣,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關係即社會的認識也“帶有動物的性質”,是一種“純粹的畜群意識”或“綿羊”意識,“這裏,人和綿羊不同的地方隻是在於:他的意識代替了他的本能,或者說他的本能是被意識到了的本能。由於生產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長以及作為二者基礎的人口的增多,這種綿羊意識或部落意識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後來由於分工的發展,直到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相分離,出現了“玄想家的、僧侶的最初形式”亦即職業意識形態家的最初形式,為社會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創造了生產者條件。“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現實地想象:它是和現存實踐的意識不同的某種東西;它不用想象某種現實的東西就能現實地想象某種東西。從這時候起,意識才能擺脫世界而去構造‘純粹的’理論、神學、哲學、道德等等。”意識“擺脫世界”,是人類從愚昧走向文明的進步,也是人類與自然相分離的標誌,更是人類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豐富的開端。人的受動性與主動性、保守性與創造性、控製性與叛逆性從此開始充分展開,並在此過程中不斷趨向完善。更多文化樣式的出現,使意識有了自己的外觀形式,從頭腦中移植出來而進入現存社會結構中,為社會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創造了外部載體條件。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分工,分工在使專門從事精神活動的人和不同精神活動樣式出現的同時,也促進了階級的分化。“與這種分工同時出現的還有分配,而且是勞動及其產品的不平等的分配(無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正是私有製的出現導致了階級的分化,催生了新的社會群體;而階級利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又導致國家的建立,產生了更大的社會群體,為社會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創造了主體條件。意識形態就是作為最大的群體即國家的群體意識,它以個人意識為基點,在兩個維度上展開。縱向上看,是從個人意識到家庭意識再到部落意識轉化而來;橫向上看,是從個人意識到統治階級意識(資本主義社會後再到執政黨意識)轉化而來。就如同一個人必定有自己的意識一樣,一個國家也必定有自己的意識形態。恩格斯指出,“國家作為第一個支配人的意識形態力量出現在我們麵前”,“國家一旦成了對社會的獨立力量,馬上就產生了新的意識形態。”國家意識形態的確立,既依賴政權的統治,又維護統治的政權;國家意識形態的存在,既是階級社會中人類社會維持自身正常運轉的需要,也是統治階級維護自身利益訴求的需要。從以上的梳理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結果;具體說,分工和私有製即階級的產生是社會意識上升為意識形態的兩大主導因素。意識形態隨其國家主體的出現而出現,表明了人類從自然對人的統治向人對人的統治、從“畜群”意識向人類意識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