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畢業了,大家都忙著找工作,北京對於若塵來說太陌生,她沒有半點兒想留在北京的意願,因此隻有她樂得輕閑地上網聊天打發時間。她喜歡有海的地方,所以,從她到北京上學的第一天起,就決定畢業後回青島,家人也已經幫她安排好了工作,考試結束後就該收拾行李回家了,有生之年再來北京的次數估計便也屈指可數了。
為什麼不喜歡北京,她也說不清,或許這個嘈雜的城市讓她覺得有些無助。大二的一次,若塵去人大找同學借書,順便在附近見了一個網友,他們約在人大西門的金色時光酒吧,那是若塵第一次接觸這種燈紅酒綠的生活,這還算是一個比較閑靜的酒吧,全木質的桌椅和裝修,牆上貼滿了顧客的照片,有些田園的質樸味道,相對後海的喧鬧,這個酒吧讓若塵至今格外地懷念。一個長相酷似胡東的歌手,坐在吧台前唱著周傑倫的可愛女人,這是若塵第一次聽這首歌,從這首歌她知道了周傑倫,後來周傑倫的歌陪她晃過了大學的後兩年時光。那天那個網友在這個酒吧教會她玩色子,堆積木,他們隻坐了三個小時,卻花掉了六百多,在當時幾乎是她一個月的夥食費,當然錢不是她付的,但是從那天起,她知道北京於她來說,太遙遠。在這個城市,或許沒有多少人可以抵擋住誘惑,這次經曆,堅定了她畢業後離開北京的想法。
看書是若塵大學期間唯一的業餘愛好,一個女孩子,不愛瓊瑤式的言情,卻對軍事題材的小說情有獨鍾,她上網的目的很單純,找軍人換書看。有一次她從一個防暴警察那裏換到很多書,後來被拍成電視劇紅極一時的《亮劍》其實早在那時候她已經從警察那裏看過了,當時他們還探討了一下在那一係列軍事題材的小說裏哪本最好看,這位警察最喜歡的是《亮劍》,而若塵最喜歡是那本《穿越死亡》,一本反應越戰時期的小說,她覺得這本書第一次把軍人當作人來寫,而不是當作神來杜撰,她喜歡書裏人物的真實,那種在戰場上誰都會有的膽怯。後來那位警察在一次執行任務中受了重傷,之後若塵還沒有來得及把書歸還,他們就失去了聯係。書都看完後,若塵又在網上搜索著,泡了幾年的網絡,她已經能夠從一個人的QQ昵稱裏猜出此人的大概年紀,一般年紀稍大一點的名字都會起得非常簡單,在聊天室裏話也不是很多,若塵認為在網上談感情都是虛無飄渺的,她隻想換點書打發時間,這比無聊的網戀要來得實際,所以,她用經驗排掉一切“小毛頭”,即便閑聊,她也喜歡與成熟的男人聊些除感情以外的話題。百無聊賴時,一個名字進入她的視線,她拉出了一長串兒的聊天記錄,沒有這個名字叫jg的發言,她開始一條條套用總結的經驗理論,經過一番分析,直覺此人至少應該在三十歲以上,於是她主動對jg發問:有軍事題材的書看嗎?
Jg答:有,我得找找,應該不多。
看到他的回答,若塵更加斷定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通常如果是小男生此時都會問你哪位之類的無聊問題,然後希望你和他從性別/年齡/職業諸如此類的無聊問題開始聊起,他的回答證明他經曆過很多,至少不是幼稚的小男生。若塵喜歡這種直奔主題的聊天方式,沒有廢話開篇,要知道那時候上網費還是很貴的,沒聊幾句,若塵放心地把電話留給他:找到書了打我電話,我下了,8。
之後的日子,忙著考試,若塵漸漸淡忘了借書的事,攝影課的畢業作品還沒有交,她正努力構思著照片的意境,說實話,上攝影課的講師的確夠帥夠陽光的,據說在廣院,後麵有一群尖叫的美女粉絲,這位帥哥也很有個性,三十好幾的人,一直堅持單身,對一切追求者視而不見,惹得有過激者追求不成砸其宿舍玻璃的情況時有發生,別的不說,隻要看看攝影課座無虛席的壯觀場麵您就知道這位王老五的魅力了。若塵也很清楚,對此類老師,撒撒嬌是過不了關地,還是老老實實交了作業保住畢業證才是上策。她帶上相機,坐上公車,打算到朝陽公園尋找靈感,剛坐出一站,手機響起,若塵看了一眼,陌生的號碼,猶豫了一下接起,對方嗓門兒很大,像領導打官腔,這讓她有些反感:喂!這個喂字拖得很長,拖足了領導的腔調,若塵應了一聲:您哪位?
對方嗓門兒依舊很大:不是要換書嗎?我現在有點時間,剛好出來,你在哪兒?
若塵心裏想,好家夥,這部隊的說話都這麼大嗓門啊,是個大胖子吧,底氣真足:我正去朝陽公園呢,要不在公園門口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