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誰將成功?(1 / 3)

遏製與崛起:永恒的矛盾

居於霸主地位的國家對其他國家實行遏製政策是現實政治的表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實際上這種矛盾自古如此。現代國際政治源於威斯特伐利亞體係,這是現代民族國家成為世界政治主體的開端,是歐洲30戰爭的總體結果,實際上也就是現代用條約體係建立一個世界秩序的開始和平台,至今世界都是按照這個模式在運行——邊緣國家通過一係列挑戰戰爭,或者把老霸主趕下台,新霸主重新構建一個世界秩序,或者挑戰失敗,老霸主繼續維持舊體係。

居於霸主地位的國家對其他國家實行遏製政策是現實政治的表現,並不令人感到意外,實際上這種矛盾自古如此。現代國際政治源於威斯特伐利亞體係,這是現代民族國家成為世界政治主體的開端,是歐洲30戰爭的總體結果,實際上也就是現代用條約體係建立一個世界秩序的開始和平台,至今世界都是按照這個模式在運行——邊緣國家通過一係列挑戰戰爭,或者把老霸主趕下台,新霸主重新構建一個世界秩序,或者挑戰失敗,老霸主繼續維持舊體係。

冷戰後,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成了新一代唯一的霸主,現在美國的國家命題就變成了如何長久地維持這種地位?美國不可能像蒙古人那樣征服世界上的每一個國家,在現代社會看來這毫無意義,這樣做,除了罪惡什麼都沒有;美國也不可能像大英帝國那樣依靠廣大的殖民地建立一個英聯邦殖民體係金字塔,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沒人再願意做遭人痛罵的奴隸主,更沒人願意做奴隸;美國要做的就是保持美國在社會各個主要領域的優勢地位,畢竟這才是最關鍵的因素,同時,美國也會利用目前其他大國還沒有具備強大實力的時候盡快構建一個以美國為核心的世界秩序體係。

盡管目前美國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我們從戰後半個多世紀的世界大趨勢來看,美國的擔心並不是沒有道理,因為戰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盡管是分隔在鐵幕的兩邊,但世界還是按照自身規律向著三大區域經濟方向發展,即以美國為核心的美洲區域、東亞為核心的亞太區域和歐盟中心的地中海區域。我們前麵說過,政治中心權力的變遷往往是由經濟中心的變遷決定的。也就是說,世界在冷戰中是處在意識形態對抗(兩強爭霸)的矛盾中,而現在轉變為美國要構建單極世界而世界卻在分離狀態這個矛盾中,這個矛盾將決定未來半個世紀甚至一個世紀的世界局勢變化。

直截了當地說,美國思考的是如何遏製那些企圖超越美國的家夥?世界思考的是,如何以最小的代價崛起呢?

既然現在這個世界還是美國主導的世界,那麼就需要先看看美國是在采取什麼樣的辦法來遏製對手,看到美國發牌後世界才能知道如何對應。美國實際上對世界采取的是兩種辦法,一是繼續冷戰思維,即不采取對大國直接發動戰爭的辦法——因為核武器的存在這樣直接對抗風險極大,而是繼續利用對付蘇聯的方式對付其他大國,即使是發動戰爭也是打擊大國外圍的周邊小國,起到敲山震虎、削弱其勢力範圍的辦法來限製對方的擴張;二是采用大英帝國當年對歐洲大陸的傳統政策,即均衡政治,利用英國自身的力量平衡歐洲,反對任何一個企圖稱霸歐洲大陸的國家。美國同樣如法炮製,英國利用島國既與歐洲保持安全距離又可以適時派兵幹涉,美國也是處於一個遠離歐亞大陸(歐亞大陸還是除美國之外的世界重心,所有其他大國都集中在這個世界島上)的大島上,它與歐洲之間的“英吉利海峽”是大西洋,與亞太之間的“英吉利海峽”是太平洋,美國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力量幹涉歐亞大陸,對歐亞大陸上的大國采取均衡策略,讓他們保持矛盾狀態中,底線是這些大國間不發生重大的戰爭;上線是這些大國中的任何一個大國不能取得比他的鄰居絕對的優勢,更不能超越美國。美國的這兩種政策不是分裂的,而是一個統一的大政治,我們可以將其稱之為大統馭遏製政策。

我們可以看一看歐亞大陸的政治地圖就會發現,美國的大統馭遏製政策可能是最佳的手段,顯然,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大政治戰略。畢竟,這種均衡政策已經在歐洲成功運用了數百年,可以說,自從英國獨立建國以來,歐洲大陸從此就在羅馬帝國之後再也沒能完成統一。歐洲大陸實際上就是法國、普魯士(德國)、俄羅斯三者在玩石頭、剪子、布遊戲,而英國所扮演的角色就是,每當出現一個遊戲的勝利者,英國都會立刻聯合另外兩個失敗者將勝利者手中的果實搶過來,然後重新開始遊戲。英國先後成功阻止了路易十四法國、拿破侖法國、亞曆山大俄國、威廉德國和希特勒德國等統一歐洲的努力,每當一個歐洲巨無霸大國開始統一歐洲的進程後,英國立刻就會站到他的對麵,並迅速組織起一個反對者聯盟,這導致了歐洲統一的努力一次次失敗。

美國現在對歐亞大陸就是一個放大版本的平衡-遏製政策,美國是希望通過這個政策控製世界其他大國,讓他們按照美國的指揮棒演奏音樂,而不是發出不和諧的音調。如後圖所示,東亞有中國、日本和印度三個大國,歐洲有英國、德國和法國,俄羅斯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從地緣政治上來講,實際上它既是歐洲國家也是亞洲國家,這樣,歐亞大陸兩端實際上集中了世界除美國之外的七個最主要的國家,也就是七大國,能控製得了這七大國也就等於控製了世界。如果說有潛在的對手,那麼就一定是在這七個大國中,他們也許是單一國家發起挑戰,也許是組成集團對抗美國。

歐洲現在對美國來說最為棘手,因為歐盟已經相當穩固,很難再將歐洲恢複到二戰前那種矛盾重重、戰爭頻頻的狀態中。歐盟中法國和德國達成了和解,而法德矛盾原本是歐洲最主要的矛盾,他們的和解消除了歐洲分裂的隱患。英國現在的位置有些尷尬,英國和美國有著天然的聯係,美國可以說是大英帝國的繼承人,盎格魯-薩克遜聯盟的新掌門人,英國自然不會放棄英美特殊關係,但英國又是一個傳統的歐洲國家,它也不可能完全脫離歐洲。另外,歐洲走向統一已經是大勢所趨,英國盡管對歐盟統一從情緒上來看並不情願,但它也不可能再發揮英國那種“分離因素”,英國也不希望錯過搭乘歐盟這列新快車,畢竟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還存在強大的經濟聯係和政治聯係,英國不能無視地緣政治的現實。俄羅斯在歐洲的地位比英國還尷尬,俄羅斯放棄了蘇聯,希望重新回歸歐洲。但俄羅斯發現,歐洲本來從文明上就並不認同東正教的俄羅斯,現實上俄羅斯也是一個巨獸,歐洲擔心此時虛弱俄羅斯需要歐盟的保護和安慰,但一旦這頭巨獸恢複元氣,很難講在歐盟內誰控製誰。俄羅斯盡管衣衫襤褸,但它的屁股兜裏還塞著滿滿的核武器,這是最令人擔心的。美國現在對歐洲還處於強勢狀態,美國可以通過北約來控製歐洲的軍備發展,也可以利用傳統的政治聯盟和文明親緣維持大致的協調,但美國清楚,還必須盡力遏製歐盟的強大。美國現在仍然在繼續壓縮俄羅斯的外圍空間,原蘇聯的勢力範圍是美國要重點介入的地方,利用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不信任防止他們統一,如果說歐盟已經完成了法德聯盟這條南北軸心,那就必須要遏製英國和俄羅斯這條東西軸心的形成,更要遏製南北軸心和東西軸心組成一個完美的十字架,一旦歐洲完成這個十字架,那美國的噩夢也就開始了。這就如同大英帝國認為歐洲大陸的統一時對英國的噩夢一樣。

東亞對美國來說稍微好些,畢竟亞洲整體的經濟基礎不象歐洲那樣強,亞洲各國之間也遠沒有形成歐盟那樣可以用“同一個聲音”講話的聯盟,另外,亞洲各國間由於曆史原因彼此矛盾深刻,短期內不會得到解決。這樣美國的遏製政策在亞洲相對更有效些。美國可以與日本繼續維持同盟關係——美國在歐洲最親密的盟友是英國,而在亞洲就是日本了,但在實際上,美國與日本同盟關係遠不象表麵上的那樣和諧,日本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經濟上就得到恢複,到了80年代日本經濟規模已經變得十分龐大,日本因此也非常希望擺脫美國的控製,恢複正常的大國地位,但美國顯然清楚,放鬆對日本的控製就是放虎歸山。因此,美國一方麵繼續在軍事上控製日本,另一方麵也在經濟上打壓日本,如在80年代,日本甚至有人喊出“日本可以說不”,這是日本希望擺脫美國的一個信號,但結果美國壓迫日本簽訂了廣場協議,日元大幅升值,導致日本隨後進入曆時10年的經濟停滯,日本顯然也很清楚美國的用意,但隻能忍受。美國對印度的關係也是牽製與利用,在冷戰中,印度盡管希望做一個獨立於美蘇兩大集團的第三勢力,即不結盟國家,但顯然這不過是一個口號,印度在冷戰中實際上與蘇聯的關係更為密切,俄羅斯甚至還因此還在後來希望組成俄、中、印大聯盟。印度是一個大國,具有成為超級大國的所有潛力,但它目前的實力還相對有限,與中國和巴基斯坦的矛盾也讓印度頭痛不已,美國則正好利用這兩個矛盾用印度牽製中國,用中國壓製印度。中日之間由於曆史問題造成的隔閡和矛盾也是美國樂於見到的。美國也充分利用亞洲的各種矛盾製造各種幹涉的借口,如印巴矛盾、朝鮮核問題、伊朗核研究、阿以矛盾等,美國在冷戰結束之後就充分利用亞洲腹地的權力真空狀態迅速發動一些列戰爭,從中國到意大利,每隔一個國家就打下一根樁,即建立親美政權,並借此深入中亞腹地,在中亞國家建設軍事基地、發動顏色革命等。看起來,美國控製歐亞大陸的戰略正在一步步實現。

但實際上,盡管美國在具體步伐上進展順利,但從世界大勢上來看,無論美國情願與否世界都在現實上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新三國時代,就是美國、東亞和歐盟的三極世界,自然,美國是強大的魏國,歐盟是次之的蜀國,東亞整體實力較低,是吳越之地,並且,東亞的政治和經濟還遠沒有達到歐盟那樣統一的水平。

歐亞大陸上的各大國不會那麼心甘情願地接受美國的頤指氣使,每個大國都在積累力量,盡管他們目前還沒有發動一場政變的打算,但從曆史上來看,每逢經濟大起大落的時候總是多事之秋——世界經濟狀況的大幅惡化會引起國際社會的恐慌,也容易引發一些國家趁機發動戰爭,因為這是一種冒險,如果戰爭勝利,那麼不但可以擺脫經濟危機,也有可能讓權力中心發生轉移,當然,如果戰爭失敗國家將經曆一場劫難;經濟大勢如果發生工業革命那樣的革新,那也會引起經濟版圖的巨大變化,因為一些具有適應新經濟形態的邊緣國家將獲得巨大的利潤,他們在全球市場所占的份額將有可能大幅提升,這就必然會改變世界的經濟結構,新的經濟中心就會形成,如第一個工業革命促成了德國、美國、日本的崛起,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英國卻因此衰落,而第二次工業革命已經是由美國來領導了,英國喪失了世界霸主地位。

美國如何保持優勢:美國將保守化

在美國,一般來說共和黨主要傾向於保守主義,民主黨主要傾向於自由主義。所謂保守主義其實就是對現狀持維持和強化態度,也就是對現實利益的肯定,支持他們的是美國各大壟斷集團、跨國公司的核心人物,美國民眾也從各自公司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和穩定的收益,因此也對現狀滿意,這說明,美國的核心集團從現實的政策中能得到不錯的收益,因此他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變革,也沒有必要做出妥協,相反,應該鞏固這種狀態。

美國將日趨保守化,即日益加強對傳統價值觀、現實利益方麵隻能加強不能後退。並且,保守主義集團還認為,美國決策者應該做到一旦美國現實利益受到威脅,美國就應該采取強硬措施,這也就是說美國將更傾向於使用武力,製定強硬的政治、貿易、外交和軍事規則。冷戰後的世界實際上進入到了一個後現代社會前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也意味著美國失去明確的對手,這不等於美國沒有了敵人,相反,美國麵對的矛盾將增加——美國為了構建一個“地中海世界”必須要改變世界許多地方的現狀,遏製潛在的對手、消滅潛在對手的地區代理人,扶植親美勢力,這必然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矛盾,美國因此也將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武力,同時而減少外交溝通談判。

和曆史上任何已經居於霸主地位的大帝國一樣,美國也有兩方麵的安全不信任感。

2004年,小布什總統競選連任成功,他所代表的共和黨再次入主白宮,競選時,美國民主黨的勢力沒有對共和黨構成重大威脅,這表明,“911”事件和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已經得到美國社會的認同,美國政府奉行的保守主義政策得到了美國民眾的支持。

在美國,一般來說共和黨主要傾向於保守主義,民主黨主要傾向於自由主義。所謂保守主義其實就是對現狀持維持和強化態度,也就是對現實利益的肯定,支持他們的是美國各大壟斷集團、跨國公司的核心人物,美國民眾也從各自公司獲得穩定的工作機會和穩定的收益,因此也對現狀滿意,這說明,美國的核心集團從現實的政策中能得到不錯的收益,因此他們認為沒有必要進行變革,也沒有必要做出妥協,相反,應該鞏固這種狀態。

美國將日趨保守化,即日益加強對傳統價值觀、現實利益方麵隻能加強不能後退。並且,保守主義集團還認為,美國決策者應該做到一旦美國現實利益受到威脅,美國就應該采取強硬措施,這也就是說美國將更傾向於使用武力,製定強硬的政治、貿易、外交和軍事規則。冷戰後的世界實際上進入到了一個後現代社會前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但這也意味著美國失去明確的對手,這不等於美國沒有了敵人,相反,美國麵對的矛盾將增加——美國為了構建一個“地中海世界”必須要改變世界許多地方的現狀,遏製潛在的對手、消滅潛在對手的地區代理人,扶植親美勢力,這必然激起一波又一波的矛盾,美國因此也將越來越頻繁地使用武力,同時而減少外交溝通談判。

和曆史上任何已經居於霸主地位的大帝國一樣,美國也有兩方麵的安全不信任感,對外美國擔心總是有大國在密謀策劃推翻美國的領導,他們或者單獨行事或者集體密謀;對內,美國擔心社會出現什麼危機,而這種危機也許本來是正常的社會矛盾,如經濟短周期期間的波動、部分領域的自然變革引起的失意人群發泄等,但這些矛盾一旦被美國的敵人利用或者積累成火山爆發就會對美國造成致命危害,如南北戰爭前夕,聯邦政府就沒有很好地控製住美國南北矛盾,最後不得不用戰爭解決問題。

美國對世界的不信任感和世界對美國的威脅感日益加大著美國和世界的距離。美國在海灣戰爭期間還能贏得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支持,但此後每一場戰爭前美國都不得不首先在聯合國經曆一場戰爭,並且,美國往往贏不了在聯合國的戰爭。因此,美國對聯合國的態度越來越差,顯然,美國已經認為聯合國快成了一個反美俱樂部,美國在這裏得不到任何安慰。美國的傷心心情可以理解,但顯然這是出於世界對美國的恐懼。

不但是在聯合國,就是在美國和傳統的歐洲盟友之間也出現了明顯的裂痕——老歐洲已經成長新歐盟,新大陸卻已經成為老帝國。美國對阿富汗、對伊拉克、對科索沃發動的戰爭都受到歐盟核心國家法國和德國的抵製,顯然法國和德國認為歐洲已經不需要美國來平衡蘇聯帝國了,既然沒有了平衡的必要,歐洲為什麼還要看美國人的臉色呢?歐盟的經濟實力已經與美國基本旗鼓相當,為什麼還要受美國的領導呢?歐洲的軍事技術實力和科研水平盡管還不能和美國完全媲美,但這隻是時間差距的問題,並且這種差距正在減小,那麼歐洲為什麼就不能自己保護自己呢?既然美國軍隊在歐洲沒有了敵人,那麼美國的軍隊可以去保護北美大陸了,沒有必要再留在歐洲。歐洲人的這些想法美國很清楚,法國總統和德國總理都希望做新歐盟的卑斯麥而不是波蘭小貴族,北約現在已經成了美國控製歐洲的工具而不是抵禦蘇聯的陣地,而歐洲認為北約已經由保護傘變成了限製歐洲的枷鎖,歐洲向這個組織提供軍隊和資金,卻得不到指揮權,這既限製了歐洲研製新裝備也限製了歐洲發展獨立軍隊和向海外派兵的的能力,因此,歐洲越來越對這個組織感到厭煩。同樣,美國也越來越對歐盟的背叛感到悲傷,對北約受到歐盟地掣肘感到惱火,因此對歐盟,美國很難再談信任。

由於對聯合國和北約的不信任,美國將更加傾向於單邊主義,加強國內安全和國家安全,將敵對目標擴大化——美國的保守化其實是一種巔峰階段大帝國為了維護自身的既得利益而自然要經曆的一種曆史趨勢。在美國,不僅僅是政治精英層麵傾向保守化,整個美國社會也將保守化,美國社會對待一些傳統的社會問題,如墮胎、同性戀、婚姻家庭觀念等將更傾向於傳統價值觀而不是更開放的態度。美國社會持這種態度不難理解,保守主義就是建立在擁有強大實力的基礎上的,他們信奉實力和秩序,認為實力可以維持秩序,而良好的秩序可以肯定一種傳統價值觀,然後這種價值觀深入人心,再回報實力的擁有者,完成一個完美的循環。布什政府自“911”事件後一連串對世界和美國內部的強硬措施顯然不是即興之作,而是經過了精心策劃,甚至使人相信他們就是在執行耶魯大學那個“骷髏社團”的秘密宗旨——統治世界,建立盎格魯精英領導的政治秩序。

美國保守主義勢力顯然不是一個新生勢力,而是象任何一個曆史國家一樣與這個國家與生俱來。早在美國建國之初,美國就有聯邦黨和反聯邦黨之爭,這種爭論此後奠定了現代美國的基本政治結構:以美國總統為核心的精英政治集團和以美國民眾為對稱力量的平衡正值結構。1820年,傑克遜平民民主主義與傳統政治精英主義產生分化;南北戰爭時期美國自由主義的北方工業資本家和保守主義的南方奴隸主發生巨大分歧,導致戰爭;20世紀初美國工業資本壟斷上層階級和工業社會下層社會產生矛盾,影響整個世界的經濟危機爆發;20世紀60年代,奉行新政自由主義的民主黨成了美國的主導潮流,保守的共和黨沉寂多年;20世紀80年代,裏根上台,美國政治氣候重現回歸共和黨的保守主義。美國民眾主導美國的發展大趨勢,而美國精英政治集團完成具體的戰略發展和政策,並向美國民眾提供選擇,是選擇保守主義的政策還是選擇自由主義的政策,這就是要在共和黨和民主黨之間作出選擇,而美國精英政治也通過龐大的媒體力量宣傳各自的好處,力爭得到美國民眾的支持。這種平衡政治結構導致美國社會的中心-邊緣政治構成處於一種平衡狀態,這種平衡狀態在美國上升階段,或者說在麵臨危機,如德國、日本和蘇聯的威脅的時候,會激發美國民眾對政府的強大支持,美國會爆發出驚人的力量,整個社會也會處在良好的運轉中,但一旦美國成為一個頂峰國家,美國民眾則往往會選擇安逸、保守、既得利益享受、排斥他人的平民政治思想,畢竟美國民眾不是人人都是政治家,其實這也就是美國的孤立主義思想。因此美國精英政治層隻能盡力左右美國民眾的選擇,以獲得支持,如美國從建國不久就發現美國民眾這種思想,所以每次美國要擴張之前總要煞費心機地激發美國民眾的支持熱情,如美國利用“緬因號”事件激起對西班牙的憤怒、利用德國的無限製潛艇戰激起美國民眾對德國人的憤怒、利用珍珠港激起對日本的憤怒、利用“911”事件激起對恐怖分子的憤怒等,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