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化解煩惱,超越生死無常,走上喜樂路(3)(1 / 2)

佛祖耐心地給他講了“要心懷慈悲,樂於幫助他人”的道理。在聆聽了佛祖的教誨後。他似有所悟。這時,門外來了一個乞丐,於是佛祖便叫他前去施舍。他捧著一碗飯來到門前,可在給予的那一刻,他說什麼也不肯鬆開自己的手。

試了幾次,都無濟於事。他隻好沮喪地回到佛祖麵前:“我本想給他,可我就是放不開自己的手。”

佛祖略加思索,從懷裏拿出一粒種子,放在他的左手裏。“你把右手想成是別人,把左手想成是自己。現在你把這粒種子放在你的右手中。”

他疑惑地看了看佛祖,一想到要把東西給別人,他又開始有些舍不得了。可過了一會兒,他又笑了,因為他猛然意識到,把左手的種子交到右手,那不也是自己的手嗎?並沒有因此失去什麼。如此一想,他便輕鬆地把那粒種子放在了自己的右手中。刹那間,他右手中的那粒種子竟奇跡般地長出了葉,開出了一朵美麗的花。

麵對那朵美麗的花,那個自私的人忽然有所醒悟:原來給予很簡單,就像把左手的東西交給右手,是件令人快樂的事情。

原來奉獻如此美妙,就是在心裏種下慈悲的種子,為自己開一朵美麗的花。

我們要深刻認識到,所有眾生都有一個共同願望和基本權利,那就是離苦得樂。把別人看成和自己一樣,都希望得到快樂,遠離痛苦,是啟發慈悲心的有力方法。它將打開我們的心扉,激發我們的慈悲,使我們有更多智慧去了解如何關愛並幫助他人。

慈悲還是對付孤獨和寂寞的絕妙良方。真正心懷慈悲的人,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因為他的內心始終充滿無限之愛。他慈愛所有眾生,也必然為每個眾生所敬愛,而且他的愛是無私的、無我的。就像天上飄過的雲,空中飛過的雁,不會留下任何蹤跡,毫無牽掛和執著。

慈悲心是在人間萬象中展現的人生至情,在人生至情中透露的人生至理。關注人生的至情和至理並不違背佛的意旨。發慈悲心,做菩薩行,饒益有情,普度眾生,正是大乘佛的基本訴求。所謂“觀色即空成大智,不住生死;觀空即色成大悲,不住涅槃”。觀色即空,就是悟到天地萬物的存在都在不斷變幻,所謂高岸為穀,深穀為陵,滄海桑田。就像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所說“你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就像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說“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萬物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科學家告訴我們連宇宙最後都要毀滅,我們看到的大千世界終究要歸於空無。佛家認為,認識到這個道理就是大智慧,有了這個大智慧,你就不會太執著於人生表象,就可以化解煩惱,超越生死無常,走上喜樂之路。

走出煩惱的圍城

時常保持空靈的心境,就不會為煩惱所擾。勇敢地從煩惱中走出來,不要為自己能力無法改變的事情煩惱,走出了欲望也就走出了煩惱。

人海茫茫,紅塵滾滾,心靈在有限的疆域內是多麼的狹窄和備受禁錮。熙攘的世界背後是自然、灑脫,和自由的缺席。為物所擾,為己所累,是現代眾生的一大生存困境。隻有放下心中的枷鎖,才能將自己解放出來。融入自然,心才會在無限的空間裏馳騁。令人期待的放鬆,從心開始。等有一天,眾生做到了剝去層層包裹,讓呼吸釋放於天地萬物,人生的喜樂便會擴散到一個無限的世界中去……

人來到世上第一次出聲就是啼哭,好像今後永遠伴隨的是無盡的磨難。仔細想一想確實如此,眾生常說快樂的童年,但童年是人一生中流淚最多的,到少年看似無憂無慮,卻從此背上了沉重的書包,青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卻也是最愛生煩惱的年齡——就業、戀愛……有快樂但煩惱也伴隨左右,中年開始為歲月的流逝而平添憂愁,到了老年又飽受病痛折磨,且害怕死亡的來臨……

人的一生,總免不了磕磕碰碰,有愁緒也有煩惱,坎坷和磨難更是在所難免,那麼,每當這個時候,我們該怎樣去處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