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半自由人”,有幾種半路出家的專業資質和一些半吊子的職場、情感經驗,靠這些做點谘詢或寫點東西,並無崇高目的,隻為謀取一種與現實鬆散相處的方式,讓自己不必時刻囿於森嚴機製,不必拚命拓展人脈維護關係。這有點兒難,但目前還好,幸虧不熱衷 奢侈品或宏偉人生。這樣的人理應沒什麼社交生活,誰知仍有聚會可去,女人的聚會。
我熟悉的女人們看起來相當不錯:超齡青年或無齡中年,工作與收入尚可,能讀點書(書目姑且不論),常出沒光鮮場合,多少有些iBer特質。一度也想過賺她們的錢,告訴她們“在美國人人有自己的牙醫和谘詢師”,以此推銷谘詢、沙龍課、工作坊。但她們一個個有了牙醫、美容師、健身教練、色彩顧問、旅行秘書和“私人財富管家”,卻仍不肯光顧什麼谘詢師。想想也是,圈子太小,熟人更應人艱不拆。不如聚會:主題晚宴、星座生日趴、新菜試吃、名莊品鑒、看秀觀影打球瑜伽購物K歌下午茶……在聚會中展示資源、聯結關係、盡情八卦,曬自己的美圖照與別人的遜色照,以此獲取滿足、提升智慧,效果確比谘詢更勝一籌。在聚會中見許多人、聽許多故事,偶爾也偷偷直播:
喏,正進行呢。
不少熟臉。都什麼人?
本地名媛嘛。
個個玫紅翠綠Hermès橘,是有多老?
不老哪買得起Hermès?
有什麼用?累得要命裝得要死,還不是沒男人理又不會自己玩,才整天泡一起。
嘿,你不是嫉妒吧……
女人們該生氣了——你出賣我們!若她們再看到這書中鮮活素材,恐怕我就得自絕於聚會。可是,親們,寫或不寫,女人的聚會就是這樣:向沒關係的人展示自己,各種不一致的自己;裝扮一顆心,掩藏又泄露它的寂寞。
以前有個朋友,拿女人的聚會和《新聞聯播》做過對比:
《新聞聯播》(改版前)的節奏:
國家領導人很忙,不是出國就是下鄉;
全國人民很幸福,不是豐收就是致富;
其他國家都很慘,不是爆炸就是造反。
女人聚會的節奏:
女人很忙,不是出國就是下鄉(項目考察、年會中獎、心靈之旅、組團購物、商學院上課、送孩子留學、歐陸文化遊、近郊農家樂);
女人很幸福,不是豐收就是致富(自己升職、老公升職、房產升值、股票看漲、孩子考上名校、訂到限量版名包)。
其他女人都很慘(不是離婚就是囊腫,一肚子苦水還要硬撐)。
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別說你從不看《新聞聯播》,那可是收視率最高的節目。認識的女人裏還有認真收看“兩會”專題的呢——不到四十歲的 “重點培養幹部”,出名的“拚命三娘”。她會滿懷喜悅地說“看,這屆代表的提案多務實”,還會督促十歲的兒子也固定收看新聞、閱讀主流報刊、談讀後感,想來“五道杠”指日可期。當然我不會告訴你們,她已離婚兩年,兒子不歸她撫養。
所以,聚會不是生活,至少不是全部。秀、曬、他人的關注與評價……都抵不過背後冷暖自知的況味。但,若將界限大而化之,生活也是一場大聚,女人們共有的生態,在其中表露無遺:付出天分與努力,消費自己,浪費自己,想愛自己卻常常不知從何愛起。
多殘酷。
不信?慢慢看下去,我們聊些聚會裏的八卦,裏麵藏著簡單而大家不去想的道理。八卦裏既出色又寂寞、既無聊又有趣的女人,是你,也是我。我們是個“夾層”群體,因為承上啟下的位置,因為來自各方的責任,因為一點情懷、一些經曆、一片不大不小的視野,每個人身上都集合著期待與焦慮,非常生動。我收集些生動影跡,當然不能代表全體,但總會有人找到情感的呼應。
這本書的意義,是給出一個旁觀的視角,讓女人們去洞察自己被忽略、被遮掩的部分,去發現自己真正需要的、帶來更多美好體驗的東西。我希望它像一位好的谘詢師或摯友,平和、誠懇、懂得共情、邏輯清晰,有時開開玩笑,但絕無惡意,也不會無端諷刺、批判、否定。所有人與故事,都有其存在的因由,我,始終抱持尊重。
我也試著分享一些自私的思考,說不定那是化解殘酷的秘密。也許對你有幫助,也許沒有,盡力而為。我們在相聚中彼此娛樂,已是收獲,若還能彼此啟發,可是了不起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