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出這本書,得從三四年前說起。那時候出於好玩,我在豆瓣網發了一條廣播,說自己要寫情感問答類的文章,於是就有關注我的網友寫郵件來,傾訴自己的煩惱,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回複對方一篇文章,並將來信和回信一起放在豆瓣日記中。想不到的是看我的回信和給我寫信的人越來越多,我在豆瓣的關注量也持續增加。從少女時代開始,我就喜歡看情感問答類的專欄,覺得這一問一答之間妙趣橫生,默默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成為寫情感問答文的作者。
沒想到渴望成真,我在網上為讀者答疑解惑,這一寫就是三四年。這是不是說明,其實夢想成真也沒那麼難?
在網上寫情感問答,雖然一分錢不賺,我卻樂在其中,這事至今沒有令我厭倦,我想這其中一定有某些吸引我的地方,分析下來,主要有兩個:一是滿足了我人性中的偷窺欲。好奇是人的天性,幾乎人人都有好奇心,可以說人人都有偷窺欲,不然為什麼明星八卦總有人看。每次收到讀者來信,我都有一份好奇:這個人遇到了什麼煩惱?他或她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生活是怎樣的?二是讓我產生了自我感覺良好的幻覺。寫信來的人講的是自己的心情多麼鬱悶,生活如何痛苦淒慘,遇到的人和事多麼不堪。原來還有人比我過得更慘,我就會慶幸自己過得還不錯。這些別人的故事讓我產生一種幻覺:我的生活多美好啊。同時,我是給出評價和建議的人,這也讓我產生了一絲優越感。
如果你是曾經寫過信給我的讀者,看到這裏,請不要氣憤,對我如此坦誠的自我剖析請給予理解。以上這兩點隻是我寫情感問答最初的動力,它後來帶給我的其他的東西顯然比這兩點更為重要。我永遠不知道打開的下一封郵件裏的來信者會有怎樣的煩惱。可能是失戀的痛苦,可能是男人出軌的問題,可能是單身找對象的困難,可能是兩性溝通的障礙,也可能是婆媳矛盾或者與父母的矛盾,亦或者是職場方麵的瓶頸。我開始思考各種問題並且練習換位思考,多視角的思考。我常常會想,如果我是寫信的那個人,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會怎麼想?我會怎麼做?如果隻是作為旁觀者,我會想到些什麼?我看到了什麼問題?產生問題的原因是什麼?我會從哪些角度給出自己的建議?這樣的思考多了,我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有的時候,讀者遇到的問題也恰是我正遇到的,在回複別人的過程中,我也進行了自我療愈,我在安慰他人的同時也安慰了自己。可以說,寫情感問答讓我養成了勤於思考的習慣,也是我自我療愈的方法。
除此之外,它讓我更多地認識了自己,甚至改變了我的職業發展方向。閱讀他人的來信會有幾個階段。剛開始奇事異聞的新鮮感滿足我的好奇心和窺探欲,但看多了便會感覺無聊,再往後就感覺悲觀,懷疑這個世界上到底有沒有快樂和幸福的人過著快樂和幸福的生活。在這個漸變過程中,我的內心慢慢衍生出一股悲憫。羅素有句名言: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心。以前我對這句話體會不深,但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我的體會就深了。我看到自己對愛與知識的渴求,看到自己身上的同理心,能夠共情他人的特質。為了能夠很好地安慰和幫助別人,也為了對自己和他人負責,我對心理學產生了興趣,然後開始上國家心理谘詢師的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