苻堅已無能為力,騎著馬從荒野小路逃跑,聽到風聲和鶴群的叫聲,也以為是晉兵追來了,這就是“風聲鶴唳”的來曆。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麵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其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後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複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製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複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後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之後南朝宋的劉裕於公元417年入長安,但是部隊將領在關中發生內訌,得而複失。450年北魏的拓跋燾從黃河北岸一路穿插,推進到長江北岸,但是北人難以適應南方氣候,將士染病甚多,不能久駐。侯景反複叛變,先叛北齊而投奔南梁,後又叛梁自立為主,也曾於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繼承北周的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鄱陽湖之戰
元末農民起義勢力蜂起,其中較強的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陳友諒稱帝,國號為漢。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定都,籌備要掃清其他勢力,一統天下。
由於陳友諒挾持皇帝徐壽輝,實力增加,兵強糧足,擁有戰艦數百艘之多,其中有可日行千裏的“混江龍”“塞斷江”“撞倒山”等大艦。陳友諒抓緊訓練兵馬,並與另一支起義軍領袖張士誠聯係,打算聯手攻打朱元璋。
陳友諒與張士誠聯手攻打朱元璋的消息傳到應天城裏,老百姓議論紛紛,有的正準備逃走。朱元璋知道這個情況後,立即傳令,如果誰提出投降或者逃跑,就殺誰。城中人心一時稍見安定。朱元璋急忙召來劉基(伯溫)商議對策,最後決定,誘敵深入,各個擊破。陳友諒認為自己兵強馬壯,有恃無恐,果然中了朱元璋的計,陷入困境。
就在朱元璋與陳友諒拉開戰幕時,小明王派人來求援,說自己遭受元軍包圍。朱元璋認為支持小明王可以贏得民心,並且可利用小明王所在地安豐保住應天。為此,朱元璋親自率領大軍前往安豐。
1363年農曆四月,陳友諒乘朱軍主力救援安豐,江南空虛之機,以號稱60萬的水陸大軍於十一日圍攻洪都,占領吉安、臨江、無為州。洪都地處贛北平原,位於贛江下遊,由贛江向北經鄱陽湖與長江相連,軍事地位甚為重要。陳軍登陸後,用各種攻城器械從四麵八方向洪都城發起猛攻。守城朱軍浴血奮戰,死守洪都,堅持月餘。
此時,朱元璋已回到應天,但主力仍由徐達率領正在圍攻廬州。當朱元璋獲悉陳友諒全軍出動圍攻洪都而未直取應天,並悉江水日涸,不利陳軍巨艦行動,以及陳軍缺糧、士卒多死等消息後,認為這正是消滅陳友諒的大好時機。
朱元璋遂一麵命洪都守軍再堅守一月,疲憊陳軍,爭取時間;一麵命徐達撤廬州之圍,回師應天。七月初六,朱元璋親率水軍20萬,往救洪都。十六日進抵湖口。首先派兵守住涇江口(今安徽宿鬆南),另派一軍屯於南湖嘴(今江西湖口西北),切斷陳友諒歸路;又派兵扼守武陽渡(今江西南昌縣東),以防陳軍逃跑;朱元璋則親率水師由鬆門(今江西都昌南)進入鄱陽湖,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陳友諒聽說朱元璋大軍來援,即撤洪都之圍,東出鄱陽湖迎戰。一場規模空前、激烈異常的生死大決戰,就此在鄱陽湖麵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