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言:疼,是在成長(1 / 1)

2014年,《變形計》切切實實地拍到了第十季。

無論你看不看,都不得不承認,《變形計》這個節目很火,從節目主人公的微博就可見一斑:易虎臣的微博粉絲早已超過了 200萬,而李宏毅的粉絲更是逼近 300萬,跟在身後微博粉絲數量即將突破百萬的主人公多達兩位數;節目播出後,從普通學生到粉絲一夜暴漲數十萬的比比皆是,他們隨便發一條微博,轉發和評論就成千上萬,很多主人公甚至像明星一樣擁有全球粉絲後援會以及鐵杆粉和黑粉……

一個以路人為主角的真人秀節目,為什麼這麼火?

原因當然在人,台前的主人公用人生中的精彩片段,真實而熱烈地經曆著,幕後的工作人員用最珍貴的身心,竭盡全力地成全一段段幡然醒悟,或浪子回頭,或變形感恩……刁蠻任性的城市主人公是“重口味”,他們或是打罵恐嚇父母、摧殘朋友同學、扛摔兄弟姐妹、混跡物質江湖,不停地挑戰父母和觀眾的心理承受極限;而來自農村的主人公則像是“催淚彈”,他們淳樸善良、簡單直率、純潔幹淨,像是天使,用溫暖、懂事、勤奮、孝順、知恩圖報等品質,滌蕩著身邊和電視機前的億萬顆心。

而每期節目最後,又總是會有劇情大逆轉,叛逆浪子感恩回歸,溫暖善良的農村孩子總能溫情催淚。這一切,都是活生生的悲喜劇交錯的好戲。

《變形計》每期節目城市和山村孩子的互換時間為 7天,但實際上,7天的互換生活隻是一個概念,有時候 7天並不能把一期節目拍攝完。節目組導演坦承,最長的一期節目拍了 32天,7天時間完全不夠,因為有些孩子的情感需要慢慢培養,還有些孩子很敏感,節目最後“一定會拍到城裏孩子內心有了改變,才會收工”。

雖然節目模式很新穎,但整個節目拍攝過程很苦。節目組幾乎每個人身上都有傷痛,因為偏遠地區大部分都很潮濕,大家身體受不了,都患了風濕病或是關節炎。從 2006年開始到現在,已經做的九季節目,什麼偏遠貧困的地方都挑戰過了,大部分都是一些車子都開不進去的地方,要靠走路,扛著笨重的機器……

從第一季到現在,當年的編導隻剩下一兩個還留在劇組裏。沒辦法,都是靠年輕人來支撐。即使這樣,《變形計》前後也換了十幾撥團隊來做。不過,艱苦的環境也特別鍛煉人,比如後來因《爸爸去哪兒》而大火的導演謝滌葵,就是來自《變形計》節目組,不少人認為,謝滌葵正是從《變形計》裏獲得了靈感。雖然因為《爸爸去哪兒》實在太火而忙不過來,但謝滌葵導演還是聲稱“隻要有合適的故事,還有可能拍《變形計》。”

當然,除了觀眾的瘋狂點讚,網上對節目也有鋪天蓋地的質疑,最集中的就是“節目簡直是為城市主人公量身定做的”、“農村主人公在城市天堂般的生活中度過 7天之後,回到農村怎麼辦”、“農村孩子也有尊嚴的好吧”等等等等。導演說,其實《變形計》裏最受益的是農村孩子。節目組每期都回訪,之前幾季中的農村主人公高占喜、陳玉林等孩子都考上了名牌大學,或者以優異成績進入重點學校,還有青海孩子阿吉,從城裏回去之後參演了影片《滾拉拉的槍》,入圍 2009年的柏林電影節……

無論觀眾怎麼評論,無論節目怎麼拍攝,《變形計》永遠不會偏離最重要的主題:成長。現實就是這樣的,仿若一個多棱鏡,成長從來不是隻有一麵。當鏡子裏要照出成長的軌跡時,總有一群人要作為成長的標本,那麼《變形計》的每個主人公都是。

孩子們想告訴父母、告訴老師、告訴社會:寬容是最好的營養品,陪伴是最好的教育,而愛是最好的解藥。孩子的成長就像麥苗拔節,有時是會突變的,有時會走彎路,有時還會走歧路。沒關係,走錯了可以回頭,走彎了大不了晚一點兒到達目的地。麥苗拔節還得咕咚咕咚地喝水呢,成長,總是會有點兒痛,好在是陣痛。

所以,他們願意充當成長路上的標本,是想讓更多孩子對照著,能少走一點兒彎路,爭取不走錯路。

至於那點兒疼,別怕,那是在成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