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尋找你自己的個性吧。”
“要怎麼尋找啊?”
我分明一條一條地做了清楚的解答,可是他們仍然用一副迷茫的表情不斷地重複著同樣的問題,好像之前我什麼都沒有講過似的。他們到底想要什麼?頭痛吃止痛藥,感冒吃消炎藥,如此對症下藥一般,他們是否也希望我能拿出一個個現成的“我”,給他們塞到各自的懷裏去?可是那個“我”原本就已經在自己的身上了,為什麼要到我這裏來尋求呢?
有必要跟別人問自己的長相如何嗎?沒有必要。隻要去瞧一瞧倒映在水坑裏的自己就可以了。坑裏的水越清淨,映在上麵的臉也會越清晰。同樣,心境越安詳孤寂,“我”也會更加凸顯。所以,與其要發問“我”在哪裏,倒不如靜靜地走進自己的心裏,要知道,“我”已經在內心之中。
如果不認可“純粹的我”、“原生態的我”,那麼就無法找到自我。
整容後變美麗的“我”,其實是被欲望塑造出來的一副麵具。我們應該拋開麵具,接受純粹的、原生態的我。隻有這樣,才能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了解自己,就是等於明白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講到這裏,大家就會說:“雖然找回了‘我’,但不知道該做些什麼。”
我回答說:“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他們思考片刻,又會問:“我不清楚自己想做些什麼。”
對於那些不知道該幹什麼的人來說,跟他們講“去做你喜歡的事情吧”這種話,就等於說“別光顧著玩兒,趕緊去學習”一樣,隻不過是一種嘮叨。於是他們會陷入更深的迷宮裏。我知道,一心想在我這裏尋求答案的他們,該有多麼絕望。看著他們失落的樣子,我的心也會跟著往下沉。
問題不止這些。有些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後滿懷激情地告訴別人:“我要做這件事情。我很想去做。”可是周圍的人卻異口同聲地表示反對。
“這麼做,你怎麼養活自己啊?不行,千萬不要做。”
遺憾的是,很多正當而立之年的年輕人經常陷入到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中。他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就算有想做的事情,往往也會被生計捆住手腳。他們非常希望能過上令人羨慕的日子,可是生活並沒有那麼簡單輕鬆。光陰荏苒,轉眼間就碌碌無為地步入了中年。
無奈之下,他們隻好選擇一條比較安穩的活路,做一些一半想做另一半不想做的事情。畢竟有一半是想做的,所以,他們安慰自己:起碼能夠擁有一半的幸福、一半的成功。但事實並非如此。在躊躇的時候,幸福已經遠離。
過著不盡如人意的生活卻要裝出十分滿意的樣子,這種日子既難過又乏味。他們會時不時地環顧一下周圍的人,並在心裏想:那個人幸福嗎?那個人對自己的生活滿足嗎?可是每個人都冠冕堂皇地戴著成功的麵具,所以再怎麼看,也看不到其真實的一麵。不管怎樣,除了我之外,其他人看起來都很幸福。大家好像都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情,並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所以我更加感到孤獨和不安。覺得別人都過得蠻好,隻有自己一塌糊塗,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因此弄得自己心煩意亂。
請不要擔心,事實並不盡然。就像舞台上的喜劇演員,雖然看起來風頭十足,可是一旦脫去那雙增高鞋,一米六的矮個兒立馬讓他顯露其本色。這就是人生。所以,請大家千萬不要認為隻有自己是孤獨和不安的。
一九八六年,我為求學去了美國。在入住寢室的第二天早上,我開始為早飯應該吃點什麼而苦惱。聽說在美國香蕉很便宜,連猴子都能吃得起。於是我打算出門買一點香蕉。
在街邊我發現了一個叫“star24”的小便利店。一進屋,店員就直直地盯著我看。見到客人來了,盯著也不打招呼,這簡直太無禮了。我心想,等買完東西後一定要說他幾句。我邊想邊拿起了香蕉。這時,我突然停住了手,因為我發現了監控器。店員直視的目光,再加上頭上轉動的監控器,我感覺到一陣不舒服,一下子興味索然,於是就空手走出了便利店。若是在韓國,店員肯定會主動過來幫我拿香蕉的。這讓我油然生出一種莫名的差異感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