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生活中,疾病嚴重損害了我們的身體健康,尤其以醫療條件不全的農村為主。因此我們要積極的預防,以免禍及自身及身邊人的身體健康。以下為您詳細地介紹了生活中常見的症狀及如何防治。

發熱

發熱,醫學上叫發燒,是指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一般認為,正常健康人的體溫保持在36.2~37.2℃,當口溫超過37.3℃、肛溫超過37.6℃、腋溫超過37.2℃時,說明已有發熱。根據發熱的高低可分為以下幾種:低熱是指體溫在37.4~38℃,中等熱度是指體溫在38.1~39℃之間,高熱是指體溫超過39.1℃。

一、臨床症狀

1.伴有咳嗽、胸痛、氣急、咳痰、咯血等呼吸道症狀,很可能是氣管、支氣管、肺或胸膜疾病。

2.伴有心慌、呼吸困難、心絞痛或休克者,多數為細菌性心內膜炎、心肌炎、心包炎或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

3.伴有腹痛、包塊、黃疸等症狀者,常提示肝、膽、胰、闌尾等病變。伴腹痛、腹瀉者,可能是腸道細菌性疾病。

4.伴有腰痛、尿急、尿頻、尿痛等症狀,多為泌尿道疾病。

5.伴有頭痛、嘔吐、驚厥、昏迷等,要考慮腦部疾病的可能。

6.伴有關節腫痛及心髒症狀者,首先要想到風濕熱。

二、預防措施

1.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

在氣候冷熱變化時隨時增減衣服,避免受涼淋雨及過度疲勞,對於患者應勸阻其去公共場所,以免交叉感染。

2.加強體育鍛煉

增強自身的抵抗力和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

3.空氣流通

細菌很容易通過空氣而得以傳播,因此家裏需要保持空氣的流通。居家環境的通風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人的心情也會隨之舒暢。

三、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方法:

1.毛巾冷敷

將小毛巾或幹淨舊布折疊數層,放在冰水或普通冷水中浸濕,擰成半幹,以不滴水為度,敷於局部。最好兩塊交替使用,每隔1~3分鍾更換1次,連續做15~20分鍾。如果是為了降低體溫,除敷頭部外,還可在患者腋窩、膝下、腹股溝等處同時應用。

2.酒精擦浴

酒精易揮發,用酒精擦浴全身,能較快地使體內熱量發散,多用於高燒的患者。可將60°白酒或70°酒精加一倍水使用。擦拭方法及順序同溫水擦浴。在腋下、肘部、腹股溝及膝下等部位擦拭時應稍停留,以提高降溫效果。

藥物治療方法:

1.非處方藥: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撲熱息痛)、布洛芬。

2.處方藥:力克舒膠囊、安乃近。

中暑

中暑,民間也叫“發痧”,是指在暑熱天氣、濕度大和無風的環境條件下,表現以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障礙、汗腺功能衰竭和水電解質喪失過多為特征的疾病。

一、臨床症狀

1.先兆中暑症狀

高溫環境下,出現頭痛、頭暈、口渴、多汗、四肢無力發酸、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症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

2.輕症中暑症狀

體溫往往在38度以上,出線頭暈、口渴外往往有麵色潮紅、大量出汗、皮膚灼熱等表現,或出現四肢濕冷、麵色蒼白、血壓下降、脈搏增快等表現。

3.重症中暑症狀

這類中暑又可分為四種類型:熱痙攣、熱衰竭、日射病和熱射病。

(1)熱痙攣症狀特點:多發生於大量出汗及口渴,飲水多而鹽分補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鈉濃度急速明顯降低時。這類中暑發生時肌肉會突然出現陣發性的痙攣的疼痛。

(2)熱衰竭症狀特點:這種中暑常常發生於老年人及一時未能適應高溫的人。主要症狀為頭暈、頭痛、心慌、口渴、惡心、嘔吐、皮膚濕冷、血壓下降、暈厥或神誌模糊。此時的體溫正常或稍微偏高。

(3)日射病症狀特點:這類中暑的原因正像它的名字一樣,是因為直接在烈日的曝曬下,強烈的日光穿透頭部皮膚及顱骨引起腦細胞受損,進而造成腦組織的充血、水腫;由於受到傷害的主要是頭部,所以,最開始出現的不適就是劇烈頭痛、惡心嘔吐、煩躁不安,繼而可出現昏迷及抽搐。

(4)熱射病症狀特點:還有一部分人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的時間較長,身體產熱過多,而散熱不足,導致體溫急劇升高。發病早期有大量冷汗,繼而無汗、呼吸淺快、脈搏細速、躁動不安、神誌模糊、血壓下降,逐漸向昏迷伴四肢抽搐發展;嚴重者可產生腦水腫、肺水腫、心力衰竭等。

二、預防措施

1.室內降溫

室內做好防暑降溫,注意室內通風,如配備電風扇、空調、放冰塊、吹自然風、屋頂噴水,牆麵垂直綠化等。在高溫季節,室內溫度應保持在30℃左右。

2.及早避暑

素有慢性病的患者,如肺結核、肝病、腎病、糖尿病、高血壓病患者,在高溫季節應及早避暑,可去山區、森林、河塘、山村居住,或河邊垂釣、竹林休養、寺院靜養。尤其是老年多病、素體虛弱者需避暑為宜。

3.室外防暑

室外勞動要避日光、戴草帽,盡量少暴露皮膚;備用好清涼飲料,如礦泉水、冰水、綠豆湯、薄荷水、淡鹽水等等;配備一些防暑藥品如十滴水、人丹、清涼油、風油精等等,並隨時注意勞逸結合,多在陰涼通風處休息並補充體液。

4.節製房事

節製房事,養精益腎,增強體力,抗禦暑邪。夏日由於高溫日長夜短,人體多呈氣陰兩虛之狀,若不注意養生攝精,往往使人體虛上加虛,容易中暑。尤其是青年男女及強體力勞動者,如搬運工人、爐前工、農民等。

三、治療方法

氯丙嗪25毫克,加入生理鹽水250~500毫升靜脈滴入(需0.5~l小時),一般在2~3小時內降溫,3小時後如仍未見效,可再用同樣劑量。每日總量不宜超過每千克體重5毫克,並隨時注意血壓變化,如收縮壓降至正常以下應立即停止用氯丙嗪可加用升壓藥物。此外也可加用氫化可的鬆200毫克或地塞米鬆10毫克靜滴。

在降溫過程中除注意血壓、心率外,應每5~10分鍾測肛溫1次,肛溫降至38%:左右時,應立即擦幹身體,裹以布巾,暫停降溫。

年老、有慢性病者,中暑時常有並發症存在,治療時須全麵考慮,及時處理,出現水、電解質紊亂時,可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1500~2000毫升,緩慢靜脈滴注,一般每日總進液量約3000毫升,出現呼吸、心髒、腎衰竭時,除相應處理外,還要注意防治繼發感染。

咳嗽

咳嗽是肺髒為了驅邪外出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是呼吸係統疾病的主要症狀,又是具有獨立性的一種疾病。有聲無痰稱為咳,有痰無聲稱為嗽。一般多痰聲並見,合稱為咳嗽。中醫認為是外感六淫病邪,導致髒腑內傷,影響及肺而引起咳嗽。此外五髒六腑有病時,病氣影響到肺也會引起咳嗽。

一、臨床症狀

由於疾病不同,表現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若幹咳伴背、腿痛,發熱、體溫超過39℃、頭痛、咽喉痛,可判斷為流感;若痰變為黃綠色,則提示病菌已上行感染,多是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鼻竇炎等;若咳嗽伴有呼吸困難、喘息、胸悶,可診斷為支氣管哮喘;如果咳出粉紅色血痰或是黃色鐵鏽樣痰,並伴有胸痛、頭痛、發熱、呼吸困難,則可能是感染了肺炎。

二、預防措施

1.體質鍛煉

進行耐寒和體育鍛煉,以增強耐寒能力,耐寒鍛煉可以從夏天開始,如冷水洗臉、擦身或進行冷水浴。

2.禁止吸煙

已證實長期吸煙與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關係密切,吸煙時間愈長,吸煙量越大,發病率亦愈高。吸煙主要是刺激了支氣管的腺體和損傷了支氣管的纖毛排痰運動,一方麵支氣管大量分泌痰液,另一方麵由於纖毛運動減弱而致排痰困難,使痰液積於氣道內,易於引起感染,從而加劇咳嗽、氣喘等症狀。多數患者在戒除香煙後,咳嗽減少,症狀減輕,氣急緩解,甚至會獲臨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