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國界的托爾斯泰和新比較主義

近二十年來,跨越國界已經成了一個推動文學,特別是故事和小說的跨文化觀點的口號和關鍵概念。然而以前由於語言不同、文化傳統和愛國情緒而產生的局限,評論家及學者多集中在文學的本國背景。現在,對文學的欣賞已全麵深化,文學作品已進入了跨疆界發生的文化轉折中。好在我們可以正常地觀察別的媒體是怎樣產生此類有國際甚至全球影響的、通常是較廣泛普及的藝術形式,如電影和音樂,還有新媒體。雖然據文學當前的形態,這是一種舊的、地方性的、局域的媒體,知名作家和作品也經曆相同程序嗎?

實際上,即使在19世紀,當文學和文學研究變得僅局限於本國甚至被認為僅是民族性質時,在這新形成的比較文學領域裏,學者們已在問這個問題了。然而基於當時的形勢,這種比較態度是很弱、很有限的。它缺乏這一時期的國民態度所接受的廣泛支持。而這是一個印刷文化和閱讀能力對民族-國家都至關重要的時期。老的比較文學發源於歐洲,焦點在鄰近國家的文學,而不是世界範圍的寫作和口頭表達。結果這一詞的選擇變成了“國際”,在歐洲主導的時代意味著僅以這一地區國家間的文學交流研究為前提。確實,在實踐中,比較學術在當時以至20世紀很晚之後常常隻關注法、英和德國的“主要”文學,再加希臘和拉丁古典作品和遠古的聖經。這種典型的、在當時有啟蒙意義善意的國際主義,體現於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克服英國島國偏狹的努力上。他堅持一種更廣泛、更具求知欲的歐洲意識(對阿諾德來說,在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戰爭之前,意味著對法德發展保持同等的興趣),他的定義是“以智力和精神的目標,建立一個偉大的同盟??其成員??包括希臘、羅馬及東方古典知識和相互間的了解”。【馬修·阿諾德,《當代批評功能》(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at the Present Time),266頁。】這裏所提的“同盟”透露了一種假定,即每一個組成國都特征鮮明,這是阿諾德國際主義態度的明顯標誌。

相比之下,超國界轉向了我們今天居住的更大、文化更多樣的新民族世界,它有著對歐洲之外更廣大區域文化的認識以及超國界的更高層交流—總之,一個曾是後殖民、全球化並且常是多語種的世界。在《比較文學的挑戰》中,美籍西班牙比較學者克勞迪歐·奎林(Claudio Guillén)對這一領域超前的概述,已開始向這個方向轉移。他的書是根據他在西班牙和中國的講學而寫的。這兩個國家的跨文化研究都嚴重受阻,直接排斥國際態度。奎林強調,學術要尋求超出本國豐富文化的文學絕對公正,“出發點不是本國文學,也不是它們之間的內部聯係”。【克勞迪歐·奎林,《比較文學的挑戰》(The Challeng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3頁。】該書的西班牙語原文出版於1985年,英語版為1993年。相反,基本動力應該來自對超越本國文學觀的“渴望”,他以塞萬提斯為例,著重說:“眼光隻看到本國圈子的偉大作家是少見的。”【同上,4頁、9頁。】對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奎林來說,在他領域轉向的相對早期,首選的詞是“超民族”,一個比超國界含義更高遠、更寧靜但都市化的詞。

從那時起,超國界便占了決定性的地位。【例如,美國比較文學學會2007年舉辦了多人參加的題為“跨,泛,際:聯係中的文化”的會議。】如果“inter”的意思是指界限分明的國家間給-拿的近乎外交的規則性程序,那麼“trans”是指更活躍、少常規甚至不可預見的跨邊界衝動創造力,而這邊界似乎不再有嚴格劃定的界線。麵臨我們這世界更大、更多樣化的感覺,一個新的比較主義誕生了。它的出現,共同幫助了轉變比較文學研究,同時也為此書對托爾斯泰小說寫作生涯跨越國界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

對跨越國界的明晰關注產生於文學理論引起的爭論。即20世紀60年代到至少80年代晚期與比較文學相連的所謂“理論歲月”。然而理論伴隨產生它的智慧力和老練而來的激動,基本麵向歐洲。確實,它可以(以它稀有的光輝,很具諷刺)被看作是馬修·阿諾德對加深理解法德文化和關心智力發展的一種世紀性繼續。這一盲點在愛德華·賽義德(Edward Said)和伽亞特裏·斯比維克(Gayatri Spivak)這樣人物的後期作品中更耀眼地凸顯。斯比維克與主導理論家如福柯(Foucault)和德裏達(Derrida)建立聯係。然而在像賽義德(Said)的《文化與帝國主義》(Culture and Imperialism)(1993)或斯比維克翻譯的孟加拉作家馬哈斯維塔·德維(Mahasweta Devi)的故事中—開頭是《其他世界》(Other Worlds)(1987),接著是《想象的地圖》(Imaginary Maps)(1995)—,他們都呼籲以基本後殖民態度對歐洲之外的文學加以探索關注。第二個未被廣泛認可的,對這超國界轉換產生的推動力(奎林的興趣所在),是探索甚至在文藝理論優勢之前東亞和西歐文學間的聯係、平行和差異的東—西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