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一觸即發(1 / 1)

須彌山下看石窟多是黑洞,上得山來,從外向裏看依然光線暗淡。進窟,很快適應,三麵石壁,雜音不聽,心靜神凝。立於窟中,視野專一。唯於此時,素低頭行路者亦自覺仰首遠眺,無他,不遠眺則無視。

古人有立長誌者麵壁十年圖破壁,其情形隻要身臨其境便可識得,亦可解其中奧妙,所謂的麵壁原來滿眼風雲。我以為一個人,一個民族需要麵壁,此壁為理論、為哲學、為科學、為現實實踐的累積,是相對於瑣碎事物的另一境界,是站在了高處俯視你麵前的事物,雖不辨細微卻真實地把握著山川形勢,這是在穀底所不能的。

石窟雖形格勢禁,使人不能回顧,卻可以聚浮躁盲目的心神於專一,迫你去沉思,你若不去想,便覺枯燥,這不是凡俗久駐之地。在高山之巔,立於石窟之中,所見皆高遠,你的思想便不能不納入高遠,這是造就博大胸懷、長遠目光的地勢,不立於這樣的迫人心靜沉思的高度是沒法探究高層的問題,沒法創製宏遠的方略,而一旦製出便要蓄積足夠的體力,堅強你的意誌去奮鬥,這是耐得寂寞,長久思慮後必然的選擇。這就有了另一層意義,立於高窟可以砥礪人格之刃,磨煉高尚精神。

立於高窟不是一定要人鑽進須彌石窟。鄧小平當年被困江西一隅,有時間和心情去冷靜思考中國的重大問題,考慮民族的出路,後來的改革開放戰略和對改革開放的強力推進,都和那時的滌蕩心胸有直接關係。史玉柱的東山再起和戈壁深處的大漠、南寺是有關係的,在那個山高水遠的清靜之地,他把他曾經夢想中的黃金帝國和帝國的倒塌安安靜靜地作了徹底的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