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龍家之殤(1 / 3)

朋友贈書,我照例投桃報李,回敬自己的作品。有時也會主動伸出友誼之手,先贈己作。但願我送出去的書,不必再三致意便好了!

租書

徐少康

我被小城的人們推崇為“藏書家”,人們看到我那三大架上千冊的書,無不露出驚訝和讚許的目光,而我自己有時卻襲上一縷遙遠的內疚和感傷。

我小時住在小城的一條巷子裏,巷子口不遠處,有一爿租書店,用一分錢便可以租到一本小人書。從小學到初中,我在這裏讀完了全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書裏那些故事給了我無數美麗的幻想。租書的老人姓陳,戴著一副老花鏡,天天總是坐在書架裏看書,每次都要喊他好幾聲,他才如夢醒般抬起迷茫的眼睛,將你要的書遞給你。後來,老人的租書店不開了,我便到他家裏去租書。老人住在一個昏暗的小閣樓上,他的四周,是一堆堆一架架的書,就像一張密密的蛛網,他就是蹲在網中的老蜘蛛。漸漸熟了,他任我隨意挑選。我對他的書很熟悉,知道他有哪些書放在什麼地方。

我初中畢業那年,開始了“文革”,在一次紅衛兵的戰鬥隊會上,我一時衝動說了一句“我知道有個地方有很多書”。當我吃驚地發覺自己說溜了嘴,已經來不及了,正被狂熱的邪火燃著的少年們,已一陣風地衝到了老人的小閣樓上,老人雙手顫抖,僵立在書堆中,被這突來的災難嚇壞了。藏書一堆堆地拋到了街道上,火舌瘋狂地吞噬著這些書,一片片紙灰飄滿天空。突然,身後的小閣樓上傳來“嘭”地一聲,像是什麼重物砰然倒地,接著就聽有人說老人摔倒在地上了。從那以後,我從老人門前走過,再不敢看一眼他的家,但擔心的事終於傳來:老人死了。

一年後,我上山下鄉到一個偏遠地區插隊,心裏稍微透了一口氣,正好借此擺脫心頭的一塊沉重陰影。但隨著時光的推移,我因沒有書讀而日益生長的空虛和慌惶心情,使我常常懷念起老人和他的那些書,懷念那租書讀的好時光,一種內疚和愧恨的感覺更濃更重。我在一瞬的衝動裏毀掉了一個人一生勤勉的收藏,毀掉了這個人生存的依托,使他結束了生命。我難道能夠因為自己年輕而推卸自己的罪責嗎……我回到小城已是春深似海的年代,書籍就像春花般爛漫,於是我便開始拚命地買書,每買一本書,就仿佛減輕了一點點心中的承負,時間一長,形成了一種愛書買書讀書的習慣,書架上也就日益充盈起來。每當我坐在書房中擺弄撫摸這些書時,便會感到人生真是難以逆料:人生中有些微小的偶然事件,往往會毀掉一個人,也會造就一個人。我毀掉了一位老人和他的所有的藏書,現在我已是一個老人,倒卻成了一個“藏書家”。

換書

謝興堯

跑書店成了習慣,選書買書成為嗜好,買書需要錢,書價貴了,需要更多的錢。錢是維持生活的,買書多了,勢必影響生活,不能兩全。褚人獲《堅瓠補集》二,有《貧士買書為室人所謫》雲:“張無擇(掄)貧士也,所得館穀,悉以買書,每為室人之謫。”劉武城戲成《如夢令》雲:“萬卷百城相亞,滋味渾如食蔗,急切不逢時,時至黃金無價,休罵、休罵,濁酒沒他難下。”將僅有一點薪水買書,當然會遭到妻室的反對。又清人劉聲木《萇楚齋續筆》卷二:昆山徐懶雲茂才買書無錢,自嘲雲:“塵成書癖更成貧,賈客徒勞過我頻,始歎百城難坐擁,從今先要拜錢神”。讀書人無錢買書是古今寒士不能解決的憾事。

近十年來,書價急劇飛漲,許多錢買不了幾本書,於無法中想辦法,以書易書,以古物換書,即是以木刻古書換新排字的平裝本,我常用的《九朝東華錄》及《清史稿》,看後沒有歸架,幾次搬遷,缺失很多,又因待用,由中國書店雷夢水先生選購一部《東華錄》價數百元,以舊書易之。又中國書店老友郭紀森先生亦幫忙換得一些用書,文化中人互相關懷協助,其熱忱可感也。

文物、圖書、字畫,本來同源,以文物換書,自古已然。宋人《道山清話》雲:“張文潛常言,近時印書盛行,而鬻書者,往往皆士人躬自負擔。有一士人,盡掊其家所有,約百餘千,將以入京鬻書。至中途遇一士人,取書閱之,愛其書而貧不能得,家有數古銅器,將以貨之。而鬻書者雅有好古器之癖,一見喜甚,乃曰毋庸貨也,我將與汝估其值而兩易之。於是盡以隨行之書,換數十銅器,亟返其家。其妻方訝夫之回疾,視其行李,但見二三布囊磈磊然,鏗鏗有聲,問得其實,乃詈其夫曰,你換得這個,幾時近得飯吃,其人曰,他換得我那個,也幾時近得飯吃,因言人之惑也如此。”張文潛是蘇東坡的好朋友,經常在一起講笑話,有時以笑話譏諷王安石。這個寓言式的笑話,當然不一定是事實,然而說明當時已有以古物換書的情況,是帶有警惕性意義的,說明愛書和好古的兩個書呆子,不如一個婦人聰明有見識,圖書文物雖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