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驤
內容提要:曆史唯物主義作為馬克思對曆史哲學的偉大貢獻,就在於它不僅從物質生產出發,而且從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辯證運動中來探討社會與曆史發展的規律,從而為人文社會科學,包括美學奠定了科學的思想基礎。李澤厚後期的美學研究名之為以曆史唯物主義為指導,但由於不僅把生產力與生產關係加以分離,把“使用—製造工具”視為人類生存發展的動力和社會存在的本體,而且以所謂“文化—心理本體”來取代“工具—社會本體”,從而使得他以“情本體”為核心所構建起來的美學理論,對一係列問題的論述都遠離了曆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並非像他自己和劉再複所認為的是“馬克思主義和康德美學的綜合工程”,而實際上不過是以後現代主義思想改造了的陸王心學。
關鍵詞:曆史唯物主義精神;“情本體”;二元分割;機械湊合
曆史唯物論
我國的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是上世紀中葉美學大討論中隨著“實踐論美學”的興起而確立的,這裏有李澤厚先生的一份功勞。我把“實踐論美學”看作是我國馬克思主義美學研究的起點,就是因為它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曆史哲學即曆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之上。
曆史哲學是研究曆史發展的原因和規律的科學,在近代由維科開創,並由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康德、赫爾德、黑格爾等人所發展而形成和確立的。但是他們不是把曆史發展的原因歸之於自然環境、種族和風俗,就是歸之於超自然的天意、理性的意圖和計劃,因而都不能對之作出科學的解釋;是馬克思首先撥開了籠罩在曆史上的這些迷霧,從物質生產以及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中找到了它的根本原因,並從物質生產出發來解釋人類社會和精神生活的各種現象而使之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這是迄今為止無人所能超越的偉大貢獻。
“實踐論美學”就是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為指導來探究審美關係產生和發展的原因的。它既不同於古典美學把美看作隻是一種物理現象,把美感看作隻是客觀世界美的事物的一種反映,也不同於現代美學把美看作是一種心理現象,把美感看作是人的主觀情感的一種投射;而是認為正是人類在生產勞動中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係,使自然由“自在”的變為“為我”的,由與人是對立、疏遠的變為親和的;並在這一改變客觀世界的同時也發展了人類自身的感覺能力和心理能力,這才有可能使人和自然建立審美的關係而使對象對人來說成為美的,從而為我們解釋審美現象找到了一個科學的思想基礎。當然,這些思想還隻是一種對審美關係產生的根本原因上的說明,要使美學成為一門完善的科學,還需要我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向審美心理學、審美文化學等諸多方麵推進,這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美學界的不少人,特別是所謂“後實踐美學”的倡導者不理解這一點,因為它不能直接解釋一些複雜的審美現象而予以否定,這完全是沒有道理的。
不過,我國美學研究中這一思想的逆轉,我認為還不是真正始於“後實踐美學”,李澤厚本人才是始作俑者。它是從李澤厚晚年對於曆史唯物主義的思想背叛和理論篡改,提出所謂“主體性實踐哲學”、“人類學本體論”、“情本體”開始的。這三者在他看來實在是同一的理論,它的出發點就是“人活著”。他的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後期著作《曆史本體論》中,這部著作雖然以曆史為題,但實際上是以“情本體”為核心所建構的美學著作,它的基本觀點被劉再複譽為是對馬克思主義作“穿透性閱讀”之後所作出的“相當徹底的曆史唯物論的表述”,是“真正的曆史唯物論”,“在當今中國甚至世界範圍,曆史唯物論表達得如此徹底,也極少見”。那麼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
把曆史和人聯係起來,從人的問題切入來看待社會曆史和文化問題,無疑是曆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的出發點,因為“曆史就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有了人我們才開始有了曆史”,所以“人類史與自然史的區別”就是由於它“是我們自己造成的”。這表明產生人類史的根本原因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就是人的活動,首先是生產勞動。這種從事生產勞動的人不是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個人存在”。所以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特別強調與19世紀“德國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上”相反,“這裏我們是從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隻存在於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這些觀點從表麵上看與李澤厚的“人活著”似乎非常相似,但隻要稍加分析,就會發現這兩者之間有著根本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