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岩河的歌》與您見麵了!
這本反映北京知識青年插隊生活的文集,用散文、詩歌、記敘等不同文體,回憶了北京知青當年插隊時的非凡經曆和身心感受。文章的作者,把那一段刻骨銘心的經曆,生動地再現給大家。他們把每一件事、每一個人、每一種感受,都記錄得那麼真實,那麼活靈活現,字裏行間都表達著真情實意,誠摯感懷,讀後沁人肺腑,深受感動。北京知青在雲岩插隊期間的親身經曆,真實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雲岩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這本書的出版,是值得雲岩鎮一萬五千多群眾祝賀的一件大好事!
雲岩鎮地處宜川縣西北,與寶塔區、延長縣接壤,曆史悠久、人文薈萃。
這裏曾是雲岩縣(公元547年至1074年後)的縣治。大理學家、教育家張載於北宋治平年間任雲岩縣令,並創辦“崇聖書院”和“興龍寺”縣學,率陝北辦學育人之先。雲岩鎮西枕臨鎮,東通黃河渡口,是宜川縣西北保障要塞,清朝末年(公元1868年),農民起義軍西撚軍在此駐軍一年多。1927年10月14日,共產黨領導的清澗起義部隊在唐澍、李象九、謝子長帶領下,經清澗、延川、延長過雲岩鎮南下宜川,於15日攻占了宜川縣城。1948年解放戰爭中,我西北野戰軍發起“宜川戰役”時,西北野戰軍第三縱隊途經雲岩鎮直逼宜川縣城,第四縱隊途經雲岩鎮北蘇等村開到瓦子街附近,取得了聞名中外的宜川戰役圍城打援的勝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雲岩地區人民堅決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於1935年建立紅色政權,湧現出了趙正化、趙正隆、付東華、高思恭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戰士。新中國成立之後,在黨的領導下,雲岩人民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為國家建設作出了新的貢獻。改革開放後,雲岩鎮在全縣率先實行產業結構調整,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群眾生活顯著改善,各項事業蓬勃發展。
撫今追昔,雲岩大地的父老鄉親永遠不會忘記當年為改變雲岩貧窮落後麵貌而奉獻青春的北京知識青年。人們還記得,1969年1月12日,407名北京知識青年迎著寒風、踏著積雪,走進雲岩公社的26個生產大隊,近80個自然村,成了雲岩公社的“新社員”、鄉親們喜愛的“北京娃”。如今這個日子已經永遠鐫刻在雲岩的曆史豐碑上。人們還記得,初到農村的北京知識青年遇到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難困苦,在鄉親們手把手地幫助下,他們闖過了農村生活、勞動的道道難關,很快融入了新的環境,與老百姓建立了樸素而真摯的感情。人們還記得,在那充滿激情和理想主義的歲月裏,北京知識青年敢為天下先,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他們倡導引水上塬、修建公路、發展教育;關心群眾生活,宣傳科普知識,推廣農業科技,當“赤腳醫生”,辦村級小學;教唱歌、搞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這些在北京知識青年看來也許是平常之舉或不經意之事,可是對於當時解放農村落後生產力,改造頑固的小農經濟思想,推動雲岩經濟社會發展卻起到了潛移默化、無可替代的作用,產生了極其深遠的曆史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