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活學活用激將法(1 / 1)

所謂“請將不如激將”,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有時候一味地苦苦哀求未必會得到稱心如意的結果,如果對方已經下定決心不幫你,再苦苦相求也未必會使對方改變主意。這個時候如果反其道而行,用激將法去刺激對方,激起對方證明自己實力和維護自己形象的欲望。讓他原本的拒絕變為為了自己的名聲而主動請纓。從而達到辦事的效果,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在曆史上,有很多關於激將的成功例子。比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激孫權聯蜀抗曹。當時孫權有些猶豫,諸葛亮說:“曹操現在吞並了荊州,他不回北方,反而沿江而下,他接下來的目的很明顯就是江東。將軍應該早做論斷,如果你覺得東吳不足以和曹操抗衡,就聽從謀士的意見,投降曹操。”孫權聽了很諸葛亮的話很不高興就反問:“那劉備為什麼不投降呢?”諸葛亮說:“田橫隻不過是齊國的一個壯士,他都能夠堅守氣節,而不屈服受辱,何況吾主劉備是皇室後代,蓋世英才,怎麼能甘心投降,任人擺布呢!”諸葛亮的這句話無疑是小看孫權,提升劉備,孫權聽了立刻大怒說:“劉備敗軍還不投降,我堂堂東吳大將,擁有東吳大片疆土和十萬軍隊,怎麼能去受人控製呢!”可見,諸葛亮的一番話“激”起了孫權聯劉抗曹的決心。

劉備去投奔孫權時,正是敗軍之際,可以說此時蜀是有求於孫權的,但是諸葛亮卻先把握了主動權,用激將法贏得了孫權的支持。

另外一個運用激將法成功的便是王允,王允使用美人計離間董卓和呂布,當他把貂蟬許給呂布為妻時,卻又送給了董卓。此時得知董卓占有了貂蟬的呂布非常生氣,但是苦於董卓是他義父,他隻有忍氣吞聲、暗自生氣。這時,王允就運用了激將法來刺激呂布,他說:“將軍蓋世英雄,卻要受奪妻之辱,誠為天下人恥笑。天下人不會笑董卓奪妻,而是笑將軍無能,連自己的妻子都保護不了。”呂布聽了怒氣衝天,隨拍案而起說:“布誓殺此老賊,以雪我奪妻之恨。”至此,王允的激將法成功得逞。

有時候,激將比請將更有力度、更能說服人,每個人都有自尊心,不希望被比人看貶,特別是那些自負,又有些本事的人。這時候要求人辦事不妨采用激將法。當然激將法並不是人人都適合的,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也要看所求的對象。否則不但達不到目的,還可能使你很難堪。諸葛亮激司馬懿便是一個例子,在五丈原,蜀軍連勝幾場大仗,司馬懿高掛免戰牌,諸葛亮唯恐錯失了時機,便寫信激司馬懿出戰。但司馬懿依然按兵不動。諸葛亮遂讓人給司馬懿送去女人的衣服,羞辱司馬懿像女人那樣不敢出戰。但是老奸巨猾的司馬懿依然沒有中計。

所以在使用激將法的時候,一定要看對象,對於那些易衝動的人,可用激將法。但是對於那種行事穩重、謹小慎微的人便不適合用激將法。因為他們容易被外界的刺激撼動,從而感情用事,他們行事都是非常理智的。遇上這樣的人就不要用激將法,否則可能沒有激起對方替你辦事的決心,反而激起了他對你的惱怒。

可見在求人辦事中,掌握了激將法也不一定能百戰百勝,最重要的是能夠,根據對象的不同而運用,隻有這樣才能夠百戰不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