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 打開電影看經濟(1 / 2)

這是一個慵懶的午後,一陣夏雨不期而至,我匆忙躲進路邊的茶樓,窩入角落的沙發椅,就著葉大味醇的猴魁,無聊地觀望窗外的淅淅瀝瀝。一把不大的花傘下,一對小情侶依偎前行,似乎在昵語著什麼,笑靨如花;一把傾斜的黑傘下,一位花白頭發的老者摟著比他將將矮一頭的小孫女,雨水浸濕了半邊衣裳;幾個男孩子,頂著書包從窗前飛奔而過,嬉鬧聲有如雨滴打在積水上的漣漪,漸散漸遠。突然間有種感覺,窗外的世界就像一個舞台,而我則是一個來晚了的觀眾,沒看到開頭,卻看到了不同的精彩。

就在我癡癡一笑的刹那,一束清澈的目光,穿過有些模糊的玻璃窗,直射到我身上。猛一抬頭,窗外屋簷下站著一位姑娘,正一邊捋著被打濕的短發,一邊把臉貼在窗前向內觀望,雨滴順著她的手指、頭發和麵頰緩緩流下,如絲般順滑。撞上我的目光,她微微一笑,轉身跑進了雨中。愕然之間,我突然意識到,其實,玻璃窗內的我,不僅是觀眾,也是個演員。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演員,但我們卻總是像觀眾一樣,欣賞著身外世界的熙熙攘攘,甚至不經意間,我們就已然遺忘。這個世界,恰恰是由無數個如你我一般平凡、孤獨和脆弱的普通人所組成,沒有人能置身事外,沒有人是局外人。

在我看來,最遠的距離,不是咫尺天涯,而是你生活在這個世界裏,世界的一絲一縷無情地影響著你,你的一舉一動又悄悄地改變著世界,而你卻把自己隔離在這個世界之外。更可悲的是,這種隔離,不僅是一個人的孤獨起源,更是整個世界的危險所在。

我們正在經曆的、百年難遇的這場金融危機,正是這種危險的最新例證。很多人將次貸危機歸因為華爾街無操守的房貸擴張、無節製的利潤貪婪、無監管的過度創新和無披露的內部欺詐。但你有沒有想過,是誰去申請了那些根本還不上的房貸,是誰去購買了那些根本看不懂的結構性產品,是誰去迎合了那些根本就很直白的欺詐遊戲?是我們這些普通人。很多人將主權債務危機歸因為政府入不敷出的財政計劃、寅吃卯糧的透支習慣、劫貧濟富的救助政策和險象環生的獵奇遊戲,但你有沒有想過,是誰在無視、縱容甚至潛在支持政府的赤字財政和債務擴張?是我們這些普通人。

無論如何義憤填膺地指責和咒罵華爾街的吸血本質和政策的乏善可陳,你都不能以衛道士的姿態全然置身事外,因為,你不是局外人,你也是經濟世界的一分子,你的行為、你的選擇、你的買賣,不僅改變了你自己的生活,也影響了身邊的世界。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沒有選擇,就沒有譴責;沒有參與,就沒有騙局。

作為成年人,每一個人都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危機的傷害的確痛徹心扉,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誠實地審視自己,為什麼那麼容易就變成了欺詐的幫凶、危機的受害者?在我看來,原因隻有四個字:“輕信”和“漠然”。我們太容易相信金融界和政界高端人士的侃侃而談,以至於對影響我們經濟命運的市場動向和政策變化無動於衷。在很多人眼裏,整個經濟世界就像是舞台上的布景,單調乏味、形式固定,我們隻是觀眾,既不能改變布景,也無法與之互動,隻能欣賞專業人士在布景中的各色表演。如若精彩,則鼓掌歡慶;如若蹩腳,則直呼倒彩。僅此而已。

那麼,為什麼我們會變得“輕信”和“漠然”?因為我們將自己隔離在舞台之外,心甘情願、畏畏縮縮地扮演著“觀眾”的角色。殊不知,整個經濟世界的大戲,不僅包括舞台上的一顰一笑,也包括舞台下的一怔一怒。一個分裂的經濟世界,必然會變成欺詐滋生、風險蘊藏和危機頻發的溫床。

事實上,我們身處的經濟世界,的確是分裂的世界。一邊充斥著衣冠楚楚的專業人士,在高端的圈子內自說自話、我行我素;另一邊則是懵懵懂懂的非專業普通人,在平凡的世界裏悵然失語、且行且憂。

那麼,是誰讓經濟世界分裂成兩邊?在我看來,不是普通人,也不是專業人士,而是經濟世界本身。換句話說,經濟世界的分裂是內生的。一方麵,經濟理論從斯密的原始時代進入瓦爾拉斯的數學時代,學術規範性的提升伴隨著平易性的淡化,作為普通人,你也許可以讀懂科斯借以獲得諾獎的論文《企業的性質》,但你很難搞明白當今一流學術期刊的模型和實證,你也更不太可能有那個閑情雅致去搞明白;另一方麵,實體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現代化發展也給自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麵紗,你可能對GDP、CPI不太陌生,但你很難應對越來越多、越來越複雜的金融產品和術語創新。經濟學的科學化和市場的專業化共同作用,在專業人士和普通人之間劃開了一道越來越深的裂痕。

分裂是發展的產物,經濟世界的裂痕漸深幾乎不可避免,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對此無能為力。在我看來,對於金融危機的接連爆發和不斷擴散,專業人士的過失不僅在於自身行為的失慎,更在於彌補專業裂痕方麵的乏力。減輕並消除、而並非加重專業性帶來的信息不對稱,恰是當今經濟金融專業人士們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和曆史使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經濟學從凱恩斯時代進入後凱恩斯時代,學術創新的前沿方向恰是給宏觀經濟理論提供更堅實的微觀基礎,但在經濟知識本身的普及方麵,專業世界的微觀基礎卻日顯羸弱。經濟學家唯有用學術範式在專業圈子內“有所為”才能得到同行們的認可。這種激勵反而讓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傾向於在平凡的世界裏“有所不為”,不願意、甚至不屑於在與非專業人士的溝通上耗費心力。而這,正是專業壁壘越來越高、專業圈子越來越不接地氣、專業性欺詐越來越層出不窮、金融危機越來越頻繁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