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心情》與2009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沉甸甸的空心梨》同是朝左拉在20世紀90年代前後完成的作品,按照現在的說法,這兩部作品本應屬非常“私有”的和個性化的東西,在創作之初,朝左拉本人並無意公之於眾。
最早接觸《葡萄心情》是在2009年,信手拈來閱讀,一開篇就讓我感到情節感和鏡頭感很強,用頗似電影的表現手法將我國西部地區的畫麵不斷展現在眼前。我仿佛跟隨著作者的鏡頭,曆經坎坷而充滿樂趣的旅途,縱覽了西部疆域的美景和人文,也結識了作者在途中短暫結交的各個階層的人物和“驢友”們。但是,讀著讀著,漸漸覺察到這些看似隨性的描述,散發出更多人文關懷的內容,全篇以西部旅途的自然順序展開,同時不斷出現作者對攝影理論、藝術之本源的思考,繼而引發出對人生的哲學釋疑,豐富的內容躍然紙上。
讀到結尾,我終於明白其實作者是通過旅行這種方式來呈現個人成長和青春期的疑惑,一幅幅定格的畫麵如同思想的閘門被一扇扇打開,已知的和未知的世界交織成多樣化、無解的自然。這樣自然的流露非常符合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品嚐葡萄的經曆,隻有通過嚐試才能知其酸甜。
《葡萄心情》出版之際,朝左拉再次請我寫序,原本以為有對他的攝影詩集《沉甸甸的空心梨》的理解,為此書寫個序問題不大,可真正提筆想要給讀者一個完整清晰的輪廓時,我內心裏感受到一股強大的壓力。
首先要麵對的是客觀存在的時空跨度,雖然我在盡力搜索同時代的印記,但是很難真正還原到作品本身所描述的場景和心情,客觀地講,無論從社會的沿革還是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本身都非常之混沌,想要用區區幾百字來勾勒其思維的軌跡確實不易。
最後,我決定點到為止,把更多空間留給有心的讀者,希望朝左拉能理解我的初衷。
我始終認為既然是藝術的東西,就不存在下定論的條件,也不需要事先為欣賞者勾勒框架,讀者可以通過親自品嚐這些“葡萄”而產生“心情”方麵的共鳴或批判。
讓我感到欣慰的是,朝左拉的女兒曹心願在看到《葡萄心情》的初稿後,對書中的情節和內容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願意用自己的畫筆來詮釋書中所描述的一些場景,竟然在一周之內就為此書畫好了大量的插圖。畫雖顯幼稚,一個個擬人化的“葡萄”被她用不同的表情繪製出來,讓人感覺到藝術傳承之精妙。
總之,如本書的標題所暗示的,《葡萄心情》是一部多元的和多味的作品。它描寫了青春的苦澀和掙紮,也記錄了作者在其成長過程中對人生質樸的觀察。
在表現形式方麵,該作品圖文並茂,通過閱讀,可以品味到作者精雕細琢的寫作態度和具有穿透力的攝影風格,不失為紛繁中的一縷清風,讓讀者感受更多閱讀的快樂。
張光宇
2011年4月10日於山西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