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防不勝防(1 / 1)

段懷君

靈武,古稱靈州,東依莽莽青山,西瀕滔滔黃河,聚天地之靈氣,凝山河之靈性,扼山川之險要,踞形勝之靈端。氣勢磅礴,景象不凡,風光旖旎,人傑地靈。

靈武曆史悠久,文化燦爛。三萬年前,華夏先民薪火相傳、繁衍生息,留下聞名遐邇的水洞溝遺址;新石器時代,靈武百姓傳播文明、重視農耕,三道溝、鴛鴦湖留大量岩畫遺跡;周宣王五年,大將南仲於此築城戍守,漁獵豐穰、田陌成型;秦始皇掃六合歸一統,太子扶蘇、大將蒙恬率軍在此戍邊屯墾,肇塞北農耕文化之先河;漢惠帝四年設縣,以“洲在水中,隨水高下,未嚐淪沒”之靈而得“靈洲”名;三國時,靈洲縣屬雍州所轄;東晉十六國時,靈洲先為前趙、後趙所屬,後為前秦、後秦大夏之地;大夏、鳳翔年間,赫連勃勃馭鐵騎、高築城、植果木,改薄骨律城;北魏太延二年,魏太武帝置薄骨律鎮,定賀蘭、控黃河使此地為北疆大軍鎮;北魏孝昌二年,將薄骨律鎮改置靈州。北周宣政元年,靈州百姓勤耕勞作,穀稼豐稔,始有“塞北江南”之美稱。後周又於靈州治所,置回樂縣。隋大業三年,築長城,捍郡民,改靈州為靈武郡。唐武德元年改靈武郡為靈州,並置總管府。貞觀二十年,唐太宗親赴靈州,金戈飛將,勒石銘詩,大會回紇、鐵勒諸部,被尊為“天可汗”。景龍二年,靈州又領三受降城,故有“受降城”別稱。唐開元九年,靈武為朔方節度使治所,統七軍府。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李隆基出逃避難,太子李亨在裴冕、杜鴻漸等臣擁戴下,在靈武城即帝位,史稱唐肅宗。靈武府升為大都督府,轄州五十一個,府十五個。肅宗號令天下兵馬鼎力平亂,平幽燕,歸中原,複三秦,踔厲英雄氣,中興大唐基業,宏業積厚流光,勳著青史。一時間靈州民風淳樸溫厚,人和物阜安居樂業,有詩曰:“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

在宋代,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率部攻占靈州,改靈州為西平府。到明朝,修長城,建馬市,築商道,靈州設寧禦千戶所,轄四城、十三屯堡。清雍正三年,靈州改為靈州直隸州。康熙1697年,噶爾丹發生叛亂,康熙皇帝由靈武境內渡河蒞寧,聞六駿嘶鳴,展英豪大略,平定準噶爾丹叛亂。1913年,中華民國成立後,靈州改為靈武縣,屬寧夏省。

靈武曆史文化積澱渾厚,經曆代文明傳承,積千年文脈恒昌。枕黃河,憑賀蘭,占水利,山川相濟,民淳土沃,地域廣闊,穀稼殷積,物產豐富,自古以來,百姓勤勞勇敢,安其風俗之淳,耕其園圃,治其家園。

靈武為形勝之地,漢韻唐風熏沐甚濃,勝跡遍布,古城恒踞,備受天下文人墨客英賢青睞。然靈武命蹇途舛,千百年來兵禍連年,戰亂頻仍,生靈塗炭。古城幾經劫難,雉堞圮毀,榛莽荒穢,蔽野塞川,雖沐雨櫛風,然蓬蒿之茂、暴瘧之吏過於水旱,曾幾時,城郛坍塌,地荒園頹,商旅斷絕,百姓流離。

1949年9月,鬥轉星移,日月輪回,靈武解放,古城新生。半個世紀以來,黨和政府慮於民也深,謀其始也精,領導人民鑿榛莽以辟之,裂山澤以衢之,濯黃河之急流,揖東山之白雲,醫治創傷,治理山河,開挖溝渠,平田整地,療貧治瘠,自強不息,沉沉天幕,豁然澄澈,古老的城鄉煥發勃勃生機,以嶄新的麵貌雄踞於黃河東岸。

199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靈武撤縣設市,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親切關懷下,靈武人民秉改革之雄風,憑煤炭資源之殷腴,托河東機場之崇廓,民族團結,踔厲奮發,乘時借勢,擲疾痛苛癢,革錮塞人才壅蔽,啟牖布新,摧陷廓清,使靈武荒灘堿壁均為史,人文醇厚滋古州。進入新世紀以來,2000年6月15日總書記江澤民,2007年4月13日總書記胡錦濤來靈武視察,古州生輝,百姓歡欣鼓舞。全市人民謀科學發展之大略,擎構建和諧社會之大旗,依托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大力培育煤電化支柱產業;以羊絨工業園區為平台,大力發展羊絨特色產業;狠抓骨幹企業的培育和扶持,壯大山川民營經濟;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精心做好長紅棗產業,加快草畜產業平台建設;建廣場,擴西湖,拆舊居,起新宅,增綠地,做大做亮做美城區,切實提升城市化建設水平;重投入,打基礎,校宇相接,書聲相聞,教育科技衛生事業發展一路東風;移風易俗,文脈流徽,文學藝術之花競相怒放,和諧社會建設步闊喜人。今為昨繼,明為今承,彈指間,靈州山川人氣鼎盛,踏歌樂奏祥瑞康寧,棗紅禾綠,桂馥蘭芳,銀燕飛翔,鐵龍穿漠,烏金輸出,機聲轟鳴,白絨精梳,盛會節慶商貿繁榮,高速公路快捷暢通,社區和諧其樂融融,新風古韻融為一統。

放眼今日之靈州,慨乎昔日,怡然今朝,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燁。靈武發展之巨變,承黨和政府銳意改革,組織領導,各族群眾同舟共濟,行其所誌。撫靈武今昔,殊感不易。為啟迪後人,激勵眾誌,訴諸來者,爰勒斯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