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進入60年代後期,園藝場不斷得到發展。在那個年代,工人們發揮了主人翁的作用,培育苗圃、平整荒地,特別是在山坡上架設飛槽,沒有什麼機械設備,也沒有什麼技術人員,全是靠工人用繩子、杠子,用土辦法,靠艱辛的勞動和智慧一步一步架設成。那些年生活條件很差,工人們居住在低矮的土房子裏,春天在風沙裏植樹,冬天在嚴寒裏護苗,可以說,園藝場的每一棵樹下都留下工人無私奉獻的動人故事。
1966年園藝試驗場劃歸靈武縣領導。在十年浩劫中,場長、書記被罷職,有建樹的科研工作者被戴上反動學術權威的帽子被批鬥,生產科研受到嚴重衝擊。據統計,到1971年,園藝場的水果產量降到40萬斤,科研工作幾乎成了空白。1972年在職工們的呼籲下,自治區農業局重新接管了靈武園藝試驗場,經過整頓提高,生產、科研又逐步走向正規,園藝場的各項工作有了新的起色,當年水果產量突破了100萬斤。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園藝場進行了一係列改革,極大地調動了幹部職工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形成了各種形式的生產責任製,加強了果園的科學經營與管理,使果園麵積增加到4114畝,年平均水果產量達到350萬斤。1984年,為了加強機構建設,場部分別設置辦公室、生產科、計材科、供銷科,下設4個果樹生產隊、汽車隊、建工隊、果品加工廠。經過工人們的辛勤努力,此時的園藝場以果木品種多、水果質量優良、技術力量雄厚、栽培曆史悠久、管理科學先進而聞名於大西北。靈武園藝場不僅成為生產優質水果的基地,而且成為西北重要的良種苗木銷售基地。改革開放後,每年向區內外各市縣推介優良品種苗木達4萬多株,種植的蘋果暢銷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寧波、武漢、深圳、內蒙古等省市,並逐步打入國際市場,給場裏拿回了外彙。而且每年向國家繳納各種稅款30多萬元。
1993年2月,根據發展的形勢,園藝場開始實施承包責任製的前期測算準備工作。組成專門的組織機構,分成4個組,有503人參加,進行土地丈量、樹木登記,曆時一年。經過精心核算,提出了具體可行的承包方案,將土地3700畝、果樹8.3萬株、年產量750斤的指標全部承包給了職工,開始實行責任承包,並和職工簽訂了420份承包合同。自此,靈武園藝場的體製及經營方式在改革中邁出了艱難而且有曆史意義的一步。
職工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很快得到提高,工作細作,管理強化,全場的水果年產量由改革前的750萬斤猛增一倍,達到1500萬斤。職工有了經營自主權,他們的創造性、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發揮,深切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