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動的年輕人紛紛下水撈西瓜,熟的不太多,大半是生瓜,但是味道“好極了”!看起來,我們辛辛苦苦種的西瓜已經付諸“北”流了!
第二天,場領導和我們一塊勘察了洪水造成的災害。昨天半個多小時的暴雨引發煙墩溝的洪水,洪水沿著原來溝道衝毀了我隊二級幹渠(一條簡陋的輸水渠,北邊低處的渠壩,用50公分高的沙土築成。南邊高處沒有渠壩,任水淌過),洪水衝毀了“鍋底坑”的瓜田,又衝過二級和一級之間的大路(主幹道),淹沒了一級的果園,一直衝到葉軍公路邊,公路路基比較高,洪水無法翻越隻好折頭衝到隊房門口一級的“果園”,積水達1.5米左右,幼樹的樹梢在泥水中掙紮。
兩天後,積水完全滲完了,可是二級“鍋底坑”的果園大部分被泥沙掩埋了,一級“鍋底坑”的果園更慘,大部分果樹的三大主枝基部都被泥沙掩埋。洪水還衝毀主幹道、渠道多處,衝毀跌水三十幾座。
為了搶救這些受災的果樹,全隊職工起早貪黑花了十幾天時間,才逐一把受災果樹的主幹和三大支柱從泥沙中解救出來,衝毀的道路、渠道和跌水一一修整完畢。
這次我隊遭災後,為了一次性解決煙墩溝的山洪危害狀況,場部決定在煙墩溝的山洪溝裏修建一座攔洪壩,位置就在東糧庫東邊的山溝裏。經過場部生產科一番緊張的準備,又是勘察測量,又是調查水文資料,終於設計出一座攔洪土壩。
11月中旬,全場的冬水淌完了,進入冬閑季節,場部決定變冬閑為冬忙,集中全場的職工200多人齊上東山坡,修築攔洪壩。
場部根據各隊的職工人數,分配了土方和工段。一大早各隊就組織人員趕到工地。工地現場沒有紅旗招展,也沒有領導慷慨激昂的講話,隻有全廠職工爭分奪秒地挖土和拉土。雖然各隊也使用了“現代化的運輸工具”——手扶拖拉機,但絕大部分運輸工具還是比較“先進”的人拉架子車。
中午大夥也不回家,場部給大夥每人供應2個由炊事員老金打的蔥花餅,精心調製的香油“糊辣湯”,管飽。這樣的待遇在20世紀70年代也算是很好的了。
這樣的待遇使大家幹勁更足了,我們隊共有5台手扶,開手扶的是清一色的小姑娘,她們和裝車、卸車的姑娘一起組成了“鐵姑娘”班。小夥子也不示弱,由上山下鄉男知青組成了“突擊隊”,三人一輛架子車和“鐵姑娘”展開競賽活動。大夥你追我趕,熱情高漲。
全場職工自力更生、埋頭苦幹,僅用短短的一周時間,一座高大的土壩,攔腰截斷了煙墩溝,矗立在煙墩溝的咽喉要道,起到了攔蓄洪水的作用,保證三隊的果園再也不受到洪水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