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旗山腳下生、在旗山腳下長的農家孩子。旗山腳下的這片土地,給了我許許多多的生活經曆與心靈感知。在我離開家鄉後,始終淡忘不了對家鄉好山好水好風光的美好記憶,始終保有一份對這片故土浸透到骨子裏的深沉的熱愛與牽掛,於是,陸陸續續寫出了一些作品,有的發表在報刊,有的則積壓在抽屜。過了“知天命”之年,看到隨著“大學城”的建設,這方故土發生了從鄉間到城區的巨大變化。這種變化不僅表現在風光景物的曆史性更替,還表現在生活方式和風土民情的根本性變換。現在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兒童、少年、青年,還有以後也來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新生代,有誰會知道它過去的美麗田園風光?又有誰能理解當年這塊地麵上農家人的喜怒哀樂?因此,我在與許多鄉親的交流中,伴隨著對往事如煙的感歎,漸漸萌生了寫作的意願,真切地希望有一天能夠用散文的形式,把我所經曆過的、所感知過的故土風情記錄下來,把在這種經曆中體驗過的情感世界表達出來,以便讓今人和後人也能了解我所擁有過的家鄉,能和我共同分享這片土地曾經有過的多姿多彩的生活。
現在,這本散文集終於脫稿了。根據我的生活體驗,把它分為“道路篇”、“親水篇”和“田園篇”三部分,收集了專門寫路、寫水、寫田園的係列文章。這些文章大部分是近兩年到高校工作後利用寒暑假創作的,也有一些是原先發表或者寫作的又經修改後編入,力圖形象具體地反映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和特定生活環境中的人與事,讓讀者能夠更加感性地認知並認同這片土地。
我隻是一名業餘文學創作者,懷著滿腔熱忱進行創作,獲得了這份成果。盡管這成果來得很艱辛,也很珍貴,但我深知由於自身水平有限,心有餘而力不足之處在所難免,因此,權且把它當作赤子敬獻給故土的一份微渺的禮物,當作這片土地上構建巍峨雄壯的曆史大廈中的一塊磚瓦。拳拳之心,殷殷之情,旗山可鑒!
最後,謹讓我真摯地感謝——
德高望重的鄉親金能籌大哥和敬重的學兄汪文頂教授熱忱作序,給予鼓勵與扶持。
著名書法家張林東院長親筆題寫書名。
好友董俊光老弟給我提供靜心寫作的場所。
同事郭旭明和陳寶色小弟不辭辛苦幫助打印書稿。
資深攝影記者林小宇老弟走遍旗山內外幫助拍攝照片。
我的妻子楊雯玲和兒子林漾,不斷給我的理解、鼓勵與支持。
還有許多親朋好友……
在此再次一並致謝!
林其天
2014年初春於泉州黎大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