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一(1 / 1)

前些日子,其天告知,他將出一本記敘家鄉風光景物和風土民情的散文集子,特約我為之作序,我欣然應允。一則其天與我同鄉,早已相熟,且又投緣,我們都有一份深厚的愛鄉情結,其天為描寫家鄉風情,花了不少功夫,值得欽佩;二則其天通過辛勤努力後獲此成果,值得讚許;三則其天雖數十年忙於行政工作,工餘仍不離文學愛好並勤奮筆耕,值得說道。

其天曾說,他是一個旗山腳下生、旗山腳下長的農家孩子,是旗山腳下的這片熱土給了他許許多多的生活經曆、心靈感知和戰勝困難的力量。他雖已離開家鄉多年,但始終忘不了的是對家鄉、對父老、對山水、對曾經的艱難和曆練的款款深情。一草一木皆關情,一人一史總難忘。讀罷其天的散文,隨處透露的正是這種情感,能夠直麵人生,直抒胸臆,不用做作無需矯情,直白坦蕩,有的時候那家鄉情結啊,深了濃了厚了,幾乎到了不加修飾的地步。路還是那條路,山還是那座山,水還是那泓水,人還是那些人,在其天筆下寄寓的鄉情,簡直就是合卷起兩手掌順著風勢高喊……

其天有個願望:“用散文的形式,把我所經曆的、所感知過的故土風情記錄下來,把在這種經曆中體驗過的情感世界表達出來,以便讓今人和後人也能了解我所擁有過的家鄉,能和我共同分享這片土地曾經有過的多姿多彩的生活。”俗雲,有誌者事竟成,如今其天終於實現了這個心願。該文集凡五十四篇,分三輯,收集他專門寫路、寫水、寫田園的係列文章,形象具體地反映了在特定曆史條件下和特定生活環境中的人和事。

第一輯《道路篇》,凡十六篇。路,熟悉而夢牽的山村,熟悉親切的對象。即便《采藥》篇,不用路,說的亦是路,家鄉的路,摸爬滾打流血流汗的路。古人詩雲“言師采藥去,雲深不知處”,有去處必有行走的路。而其天自有對路的感受:“我便經常跋涉在這樣的山路間。頂著星星出門,背負夕陽回家……在這條幾十裏的山路上,我不知灑落了多少汗水,磨爛了多少草鞋,磨出了多少腳繭。但是,伴隨著柴房裏越堆越高的勞動成果,我也不知不覺間收獲著自信,收獲著謹慎,收獲著喜悅,收獲著勇氣和力量。這一切都悄悄地融入了我的軀體,凝聚成一名農家子弟的潛質,讓我在離開家鄉後,不管走在平坦還是坎坷的路上,都能夠步履穩健、坦然前行。”(《山路》)

第二輯《親水篇》,凡十七篇。篇篇寫的都是水。艱辛的水,幸福的水,方方麵麵說盡家鄉的水。其中,寄托著對水的款款深情:“山泉水特別善待鄉裏人,知道勞動者的辛勞,知道勞動者揮灑汗水後需要補充水分,知道勞動者口渴的苦楚,所以樂於奉獻。它不需要過濾,不需要消毒,不需要蒸煮,坦然自如地讓人隨意汲取,而且方便得幾乎就陪伴在身邊。不管是在砍柴火的山坡間,還是在挑柴擔的山路上,隻要往周邊細看,總能發現它正毫不吝嗇地等待奉獻。因此,進山的勞動者離不開山泉水,進山的勞動者熟悉山泉水,進山勞動過的人們都會永遠熱愛、感激山泉水。”(《泉水》)

第三輯《田園篇》,凡二十一篇。篇篇田地,字字家鄉,哪怕《力量》一文,說的亦是上山學農,還是山,山人為伍,山人和諧!即使十分普遍的農家生活,也寫出了一番情趣:“菜園子也還會給農家孩子帶來不少的樂趣。有時候,菜園子裏會飛舞著花花綠綠的蜻蜓,它們飛累了,就會輪番停在瓜架上、菜葉上歇息。這時,小夥伴們放輕腳步,屏住聲息慢慢地挪過去,往往伸手就能捉住一隻。那種刻意不驚動它們的隱蔽姿態,那種滿懷期待的心路曆程,那種達到目的後的歡欣鼓舞,恐怕外人是難以品味出來的吧?”(《菜園》)

文學來源於生活。其天抒寫的都是家鄉真實的生活情景,表達的也是一種真切的生活體驗,因此,我自然而然地也受到感染,受到感動,並且喜歡上了這些文字。我甚至覺得,喜歡其天的散文就是喜歡家鄉;借助其天的優美散文既可推介美麗的家鄉,亦可產生心靈的共鳴,這可以算是我的一份共同感受。

同時,我還認為,認知並熱愛家鄉是每一位赤子應有的情懷,也是一份回報生養過自己的故土的責任與義務。我在讚賞其天熱愛家鄉的真情之餘,也真誠地希望家鄉的子弟都能了解家鄉、熱愛家鄉,為家鄉獻出自己的一份心力,讓家鄉的未來更加美好。

金能籌

2014年初春於上街

金能籌,閩侯縣上街鎮人,曆任福州市委副書記、福州市長、福建省委統戰部部長、福建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福建省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中華海外聯誼會常務理事,福建省海外聯誼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