俠骨柔情 母校精神(1 / 1)

2009年10月2日,高密四中八六級同學畢業20周年聚會,自己作為校友代表被邀請參加。望著已經鬢發斑白的老師,望著大廳裏熙熙攘攘的近兩百名八六級學生及各級校友代表,望著主席台正中拍攝的母校的大幅圖片,望著同學們胸前佩戴的“四中人”的標牌,我明白,四中精神已經代代傳承了下來。

今年夏天,媳婦的堂弟在雙羊村的飯店舉辦結婚喜宴。宴席進行到中間,兒子跑出去玩,我也跟了出來。

我對兒子說:“走,跟爸爸去個地方。”

他問:“上哪?”

我說:“去看看爸爸以前的學校。”

順著大路向西走不遠再向南一拐,母校那熟悉的大門呈現在眼前,兩邊的大紅標語赫然入目:怕苦累莫入此門,圖輕鬆另尋他處。

那天,學校已經放了暑假。中午的校園裏靜悄悄的,隻有我和兒子斷斷斷續續的對話。

進入大門,兒子首先對著那幾十年沒變的沙土操場發起了感慨:“爸爸,你們這操場可真爛啊!”

我知道兒子小學的操場跑道是塑膠的,中間綠草如茵。但我回答說:“這個操場很爛,可是爸爸在這裏鍛煉的身體卻很結實!”

走到學校南頭的一排廁所,有男教職工廁所,有男生廁所,我很自然地進了男生廁所。

和我同進去的兒子大笑:“爸爸,你怎麼進了學生的廁所?”

“爸爸永遠是這兒的學生!”我很鄭重地回答。

徘徊在那一排排我曾讀過書、住過宿的平房前,心中隱隱地感動。想當年,我們曾在這裏吃著不熟的饅頭,啃著自帶的鹹菜,喝著限量的開水。當時學校自己發電,晚上停機之後,同學們往往秉燭夜讀。正是這艱苦的環境,鑄就了我們堅強的品格和不屈進取的精神。所以以後在工作和生活中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們都會自己激勵自己:沒什麼大不了的,頂多再回到過去的四中!現在這些房子已經失去了它的作用,裏麵也已經空空如也,因為校園裏早已矗立起了一棟棟漂亮的教學樓,但是母校仍然悉心地管護著,外牆上刷著新漆,寫滿了警句。因為母校清楚,這是一所曆史上曾經非常落後的鄉村中學,後來能發展成為齊魯名校,滲透著幾代四中人的心血和汗水,也是四中人艱苦奮鬥,不迷信,不畏權威,敢為天下先的一個縮影。“永不屈服”的校訓,“怕苦累莫入此門,圖輕鬆另尋他處”的警示,當時不僅僅寫在牆上,也刻在了每一個四中人的心裏。到現在,仍然流淌在我們的血液裏。

站在這裏,我不能不想起一個人,那就是四中的李希貴老師。他是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普通的語文老師,但打開百度搜索,卻是一串輝煌:李希貴,男,時任北京十一學校校長;高密四中語文教師、班主任、副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高密一中校長,高密市教委主任,山東省濰坊市教育局局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評估中心主任,兼任國家督學……榮獲“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齊魯十大教育新聞人物”等稱號。現著有《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一書,在教育界反響強烈;最近出版《學生第二》一書。

但我更佩服的,還是他的為人處事。他的睿智,他的謙謹,他的細微,他的遠見,他的大氣,影響著一代又一代四中人。

在一處不起眼、沒有任何粉飾的牆上,我看到了這樣一行同樣質樸的文字:“讓我們銘記我們的校友曾在這樣簡陋的校舍中學習生活,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在這麵牆下,我駐足良久,似乎感到自己的心和母校的心在一起跳動。把這樣一行字,用這樣一種字體,書寫在這麵牆上,凸顯了母校的良苦用心。對現在的學生來說,是一種激勵,對我而言,讀出的則是母校的牽掛、期待和鞭策……

回到大門口,我的目光又凝視著“永不屈服”的校訓,感覺自己接受了一次精神的洗禮,似乎又回到了當年教室裏挑燈夜戰,操場上揮汗如雨的青春歲月,並想把這種精神傳遞給下一代,永遠不要滅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