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到故鄉,應我的同學、高密一中校長侯宗凱之邀,來到了莫言文學館參觀。
莫言文學館位於高密一中校園的東麵,是一座獨立的三層樓。據我同學介紹,現在完成的是一期工程,展品全在二樓。
正麵大門的上方,是由我國原文化部長、著名作家王蒙題寫的館名,白字紅底,非常有衝擊力,凸顯了莫言作品的風格。大門兩邊是著名作家賈平凹撰寫的楹聯,“身居平安裏心憂天下,神遊東北鄉筆寫華章”,對莫言的評價可謂中肯。
走上裝飾一新的二樓,也就走進了莫言的世界,走進了紅高粱王國。幾個品位很高的展區用大量文字、圖片、視頻、實物等形式,詳細地向人們述說著莫言成長的足跡。莫言全部作品的集中展示,充分說明了他的勤奮;外國報刊對莫言的一次次推介,反映了他在海內外的巨大影響。
我們邊走邊看,邊聽邊思。莫言,一個小學五年未上完的農家子弟,是什麼原因使他躍上了中國現代文學之巔?
首先是天賦。以前我們大講唯物主義,不太承認天賦,喜歡用“九十九分汗水加一分天賦”去總結那些大家成功的原因。其實,人的差別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的天賦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人學習不一定好,但做生意可能非常成功;有的人語言表達未必出色,但文字水平卻是上乘。就拿莫言來說,從第一學曆來看,隻是小學五年級,但莫言從小便表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文學天賦。他在兒時寫的詩歌,寫的作文,無不顯現出他對文字的熱愛和骨子裏那種獨特的文學氣質。他小學三年級時便讀了《林海雪原》《青春之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作品。輟學回家後,盡管以放牛割草為業,但閑暇時仍讀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無書可讀時甚至讀《新華字典》。莫言的哥哥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係畢業,在村裏老百姓都說是天才,也是一個成功人士,但在文學成就方麵顯然和莫言無法相提並論。
其次是家傳。一個人性格的形成,人格的確立,追求的方向與家傳密切相關。這些年,我翻閱了大量資料,也走了不少地方,發現南方人中成功人士比北方要多,這源於他們良好的家教文化。南方人比較重視家傳,家有家譜,族有族譜,上麵記載著一個家族的興衰和榮耀。同時,每個家庭也都有自身的處事之道、治家格言,這些都讓後人在潛移默化中有了追求的目標和底氣,曾國藩可以說是這方麵的典型代表。莫言本姓管,據考證是春秋名相管仲的後人。從家譜上看,自宋朝起,管家的文人名士便層出不窮,卻無人習武。莫言的父親是一個普通農民,但在新中國成立前上過四年私塾,在當時的農村,文化程度已經是非常高了。父親對莫言管教非常嚴厲,成就莫言優秀人品的同時,也壓抑了莫言的性格,這從他的作品描寫的扭曲但又不屈的人性中也可反映出來。
再就是追求。前邊兩項是基礎,人發展到什麼程度,與自己一生不懈的追求及追求方向密不可分。人在少兒時幾乎沒有多少差別,但在青年時代已經顯示出了不同的追求方向,到中年時大家已經在各自的領域收獲各自的成果了。當晚在一中的餐廳裏,我同學開玩笑說:“想當年我們考不上一中,但現在可以幹一中的校長!”莫言的追求就是文字,高密東北鄉就是他的精神王國,他窮其畢生精力在拓展著王國的疆域。他為人低調,處事謙和。十幾年前我曾和他喝過酒,當時莫言已經非常紅了,但給我的感覺卻像是一個鄰家大哥。不見他在什麼歌手大獎賽上評頭論足,也不見他在什麼講壇上慷慨陳詞。在默默耕耘的同時,他的作品卻一次次引發大眾關注。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日本著名作家大江建三郎對莫言的作品和人品十分推崇。他曾到莫言的老家坐在土炕上與莫言長談,在那裏過年,趕集……他認為,在中國現代作家中,能夠有資格問鼎諾貝爾文學獎的,首推莫言。我也相信,憑莫言作品的實力,那一天最終會到來。
走出莫言文學館,我們同學朋友幾個人都感到頭腦充實了許多,肩上也是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