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希特勒的私人藏書館(1 / 2)

《讀書俱樂部》是北京電台唯一的一檔讀書訪談類節目,而且是日播,因此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作家、編輯、書評人、書友等,也會有很多編輯通過各種方式向我推薦一些新書、好書。我很喜歡與編輯聊天,因為他們對一本書的要點、亮點了解得十分準確,瞬間就讓你對某本書有了閱讀的欲望。記得一位叫朱策英的編輯跟我說起《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一聽名字就勾起了我的興趣。

寫希特勒的書太多了,他身上也有太多的標簽:戰爭狂人,獨裁分子,素食主義者,天才演說家,等等。但《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提供了一個極其不尋常的視角。

希特勒是很愛讀書的,他有一個私人圖書館,擁有1.6萬本私人藏書。他讀書的時候誰都不能打擾,就連其情人艾娃·布勞恩打擾他讀書,都會被他嚴厲地訓斥一頓。他的書房外還掛了一個告牌,上麵寫著:保持絕對的安靜。

對於自己比較喜歡看的書,希特勒會反複閱讀,而且會在上麵勾畫重點,做批注。他讀書速度特別快,快的時候一晚上能讀一本甚至兩本。他記性還特別好,第二天他給同事和朋友複述書裏麵的細節,能把他勾畫的一些重點很完整地講出來。

不得不承認希特勒的這種吸收能力和表達能力與天賦有關。他讀書做批注的特點就是畫橫線,畫豎線,然後寫感歎號,畫問號,偶爾寫幾句話。這種東西特別多,這說明他精讀書籍。人們在他的書上發現其中一頁有一個大的手印,大家猜測這是希特勒的,說他的手可能在這個地方停留了很長時間所以才印上了手印。那應該是他在一戰的時候看的,別人可能在休息聊天,他卻在看書,因為當時在戰壕裏麵,有泥,所以剛好有一個手印。

希特勒從小就有出人頭地的強烈欲望,他最早是想當畫家,考維也納藝術學院沒考上,他就退而求其次想做一個建築師,可惜他中學沒有畢業所以考不了建築學院,最後他就通過在街頭賣畫來謀生。但他一直沒有停止閱讀。

1915年11月底,這個星期一沉悶無聊,巴伐利亞第 16 步兵團預備役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從兵營中走了出來,朝著佛尼斯小鎮走去。他不是去買煙或酒,而是去買一本書——《柏林》,由德國著名藝術評論家馬克思·奧斯邦撰寫的柏林建築史。

這本《柏林》對他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我們知道希特勒掌權以後,對柏林的建築進行了大肆的改造,其實就是這本書對他的影響。他認為在一戰的後期,柏林的建築實際上已經非常墮落了,他的目標就是把柏林改造成世界之都。比如在柏林奧運會前,希特勒讓一個特別信任的建築師執行他的思想,把很多建築都改造了。他不但改造首都,還改造了德國其他的很多有名的城市。這個改造隨著他的倒台沒有完全完成,但說明《柏林》這本書對他影響非常深刻的。

那麼,希特勒為什麼對建築這麼關注呢?因為他覺得建築不僅僅是建築,它們能夠反應當時國民的思想。

在遇到導師愛卡特之前,希特勒隻是隨意看一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東西,遇到愛卡特之後,愛卡特直接對他進行引導,告訴他看什麼樣的書,還指導他怎麼寫作。希特勒結合自己的一些愛好,打造了一個新的思想體係,也就是納粹主義思想,然後傳遞給當時的德國人民。

關於希特勒對猶太人的態度,我說一點,可能中國讀者會覺得特別詫異,因為講到這裏麵的主角是亨利·福特,福特汽車的創始人。他是當時世界聞名的非常極端的反猶人物,寫了《國際猶太人》這本書。希特勒說,福特的思想是他的源泉,福特的這本書把猶太勢力對世界的影響誇大了。他的一個觀點是說,如果美國政客不采取一些極端措施的話,美國在若幹年之後會被猶太人控製。所以希特勒就想,我們德國為什麼在一戰失敗了,如果我們德國不采取措施的話,很可能整個國家也被猶太人控製了。他覺得一戰德國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猶太人的出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