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壓力的人絞盡腦汁考慮長遠問題。明天即將失去工作的經理人,對於做一個將會讓她在三年內有更好發展的決策是沒有興趣的。心理壓力會形成一種即時的感覺,它會抑製我們對長遠回報選項的考慮。壓力反應對於應對眼下的風險非常有效,可以與決策機構共同做出選擇,對錯誤的決策起到抑製作用。26
誘因,或“對我有什麼好處?”
“誘因極其重要!”經濟學家咄咄逼人地爭辯道。誘因是鼓勵特定決策或行動的任何因素,可以是金融的,也可以是其他方麵的。在許多情況下,誘因會製造一種利益衝突,它會危及一個人妥善考慮備選方案的能力。因此,當你評估自己或他人的決策時,請考慮一下由誘因鼓勵的選擇。
神經外科醫生卡特裏娜·弗裏克博士分享了一個例子:在討論脊柱外科手術的會議上,一位外科醫生給出了一個病例,患者是一位女性,其頸部有椎間盤突出症,以及由神經受壓引起的疼痛。她曾接受過典型的保守治療方法,如物理治療和藥物治療,但結果已證明無效,她目前正在觀望。
現在有幾種手術方案,外科醫生要觀眾投票選擇。首先是剛剛應用的前路手術,醫生先把整個椎間盤移除,換上骨栓,再將椎間盤熔接。絕大多數人舉起了手。第二種選擇是年代比較早的後路手術,外科醫生隻移除壓迫神經的那一部分椎間盤,不需要進行熔接,因為該程序並沒有觸碰大多數椎間盤。隻有少數觀眾舉手。
接下來,醫生問大部分男性觀眾:“如果這個病人是你們的妻子會怎麼樣?”同樣是上麵的兩種選擇,但舉手的情況卻是相反的。主要原因是,選擇更新更複雜的手術需要向醫生支付的費用通常是選擇舊手術的好幾倍。27
在2007~2009年的金融危機中,誘因機製同樣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以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為例,根據美聯儲前主席艾倫·格林斯潘的說法,它“不可否認地是危機的原始來源”。之前,有些人因為不良或有限的信貸曆史而無法滿足主要信貸標準,可是現在,他們卻往往能夠以較低的初始利率借很多錢,這是前所未有的。20世紀90年代,次級抵押貸款約占新增抵押貸款的10%,到2006年的時候,這個比例已上升至20%,而且,其中絕大多數都是非受監管出借人。當房價下跌時,這些次級貸款者首先遇到了麻煩,在整個金融係統引發了一連串的損失。
盡管任由次級抵押貸款市場發展顯然不是好事,但是,對參與者而言卻存在一些鼓勵它的誘因。例如:
·有不良信貸標準的人可以擁有他們夢寐以求的好房子。
·出借人可以通過貸出款項獲得收入,這就鼓勵他們放鬆了保險標準。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並未持有抵押貸款,因此,他們的誘因主要是增長而不是謹慎放貸。
·投資銀行購買了個人抵押貸款,將其捆綁轉售給其他投資者,賺取費用。
·評級機構可以通過評估抵押貸款證券獲得一筆費用。他們發布了很多AAA評級,暗示了高水平的信譽度。
·與其他AAA級項目相比,投資者通過AAA級抵押擔保證券獲得的回報更高。因為這些投資者的收益大部分是以投資組合績效為基礎的,所以,額外的收益會讓他們賺取更高的費用。28
次貸危機表明,在一個複雜的係統中,或許有些事件對於個體代理人而言看似是最優的,但對於作為整體的係統來講卻有害處。即使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後,我們也能很容易地看到鏈條上每個組成部分的誘因:更多的房子,更多的費用,更多的產量。在某種程度上,這些動機是有意義的。但是,當所有的參與者都追求自己的目標而不去考慮這對房地產市場和金融體係的更廣泛影響時,係統就會崩潰。對於市場的狂熱信徒來講,這種集體的失敗尤其令人震驚,格林斯潘寫道:“我們中那些指望放貸機構的自身利益來保護股東權益(包括我自己)的人都很震驚,覺得難以置信。”29
許多壞決策都源於不恰當的誘因,而不是錯誤。伴隨誘因而來的偏見通常是潛意識的。在哈佛商學院研究決策的馬克斯·巴澤曼教授和與他一起的研究人員要求一百多名會計師審查五個含糊不清的賬目,並判斷每個賬目的結算情況。一半的會計師被告知他們受雇於這家公司,其餘人則被告知受雇於另一家公司。那些在本公司做審計師的人,有30%以上認為這些選擇與會計原則相符合,這就表明,即便是一種假想的與某公司的關係也會形成判斷。研究人員寫道:“也許,在利益衝突中起作用的心理過程的最顯著特征是,它們發生時,人們沒有意識到沉湎於墮落的意願。”誘因是導致隧道視野的一個重要因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