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二年就這麼過去了,年後,袁紹挾製的小皇帝改換年號,為建安。這一年,就是建安元年。
上元節過後,軍政各部門俱皆進入了工作狀態,隨著數個政令、軍令的下達,將領、官員們俱都忙碌了起來。
相關的農業、交通、教育、醫療的普及計劃,俱都提上日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軍事方麵,一直遊弋於白水川附近大河流域的三萬水軍,正式一分為二。長水校尉張岐所部,在上元節過後第二天,就出發了,沿著大河順流而下,直奔洛陽而去。
橫江校尉甘寧所部,要前往益州大江流域,就麻煩得多。須得從陸路運輸過去。
一萬五千水軍,倒是不算什麼,主要是水軍所屬的千條大小戰船和二千五百頭豬婆龍騎,運輸起來很是麻煩。
而今涼州水軍的戰船,已經不同於以往常規的木質樓船或者艨艟。從外表上看,涼州水軍的戰船,已然是龐大的金屬堡壘。
這數年以來,水軍的發展雖然不快,總數才三萬。但戰船的數量,卻已經達到了兩千五百艘!其中規格略略超過樓船的大型艦船有五百艘,這種大艦長達二十三丈,高達九丈,有上中下三層空間。相應的小型衝鋒艦,有兩千艘,長達兩丈。
正月下旬,在從武都通往益州廣安郡(原廣漢屬國)的路上,一支龐大的運輸團隊,正行進在寬闊的大道上。
這支龐大的運輸團隊一眼望不到頭尾,好似一條長龍,蜿蜒在群山之間。
路過的商隊、行人,都將車馬趕到一旁,為其讓路。
人們看著這支運輸規模如此龐大的隊伍,無不驚歎連連,嘖嘖稱奇。
這支運輸隊前半部分,竟然運輸的都是巨大的戰船。
最讓人驚奇的,不是這些戰船的龐大,而是其構造和艦船上安裝的武器裝備。這種戰船的外形與尋常戰船並無太大差別,但竟然通體是銀白耀眼的金屬鑄造!
其船頭有鋒利的金屬撞角,尤其是船舷兩側安裝的武器裝備,看模樣應該是床弩和投石車之類的,但竟然也是通體金屬,看起來就猙獰無比,讓人膽寒。
這就是涼州水軍的新式戰船!
這種戰船外皮是一層半尺厚的合金,內部仍然是木質。就構造方麵來講,真正取得突破的,是船底安裝的金屬水輪!
其動力係統,不再完全依靠風力,摒棄了船槳,而是依靠這種水輪。水兵在船底艙,踩動踏板,使水輪旋轉,帶動戰船前進。而船上的風帆,主要就起到一個控製方向的作用。
涼州能造出這種較為先進的戰船,其一,離不開礦物提煉中心。其二,則離不開研究院的一幹工匠研究者的努力。
尤其是馬均,此人端端是擅於機械發明,那水輪裝置,就是馬均提出,並和諸多工匠們一起完善的。馬均還因此加爵,甚至有機會入駐賢者祭壇。
因為礦物提煉中心能將所有的礦物提純到無以複加,並鍛造成各種合金,這就為戰船金屬化提供了基礎。
戰船外皮的合金,就是以金屬鋁為主,再添加了好幾種十分堅硬的金屬,鍛造出來的合金。不但有金屬鋁的低密度、輕重量,還有其他幾種金屬的堅韌耐磨和抗腐蝕性。
所以這種戰船看似通體金屬,其實重量與尋常的木質戰船並無太大差別。反而更加堅韌,更有攻擊性。
同理,各種重型的攻防器械,也隨之改進。比如床弩,比如投石車,比如盾車等等重型攻防武器,都是以合金鍛造而成,更強力,更耐用,重量方麵,卻沒有太大的變化!
戰船上的攻擊性武器,就是這種以合金鍛造而成的床弩和投石車。其射程更遠,威力更大,更加耐用,操控起來,也比老式的類似器械要簡便的多。
這支龐大的運輸隊伍,前半部分運輸大型戰船的,都是用三頭巨力獸為動力,後麵拉著長達二十餘丈的金屬車架,車架下一邊有十個巨大的輪子,戰船便置於車架之上,以巨大的鎖鏈固定捆綁。後半部分運輸小型戰船的,以一頭巨力獸拉動。
運輸隊的中間部分,則運輸的是兩千五百頭豬婆龍騎。
這種傳說中的戰騎,終於在人們麵前掀開了它神秘的麵紗。豬婆龍騎不比陸戰戰騎,它們常年在水域縱橫,少有人看見。
現在路邊的人們看見這種戰騎,都不由驚歎連連。
那戰騎龐大的體型,像錐子一樣的腦袋,渾身上下包裹著的金屬甲裝,都讓人耳目一新。
“這就是傳說中的豬婆龍騎?嘖嘖,真真是讓人膽寒的戰騎呀!”
“好大個兒!你看它的頭,就像個錐子一樣,頭上的甲裝部分,那尖銳的尖角,輕輕一撞,恐怕就要把木質戰船撞一個窟窿!”
也就是李錚領地之中交通發達,主幹道寬達五丈,否則要將這些戰船運送到益州,那就真真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
而就交通運輸係統而言,李錚的領地之中,已經算是極為發達了,年關的會議,也對這方麵做了進一步計劃。但從這次水軍南調的過程中,李錚仍然看到了不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