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一個人的偉大航道(3)(1 / 3)

所以,我背離大家的喜聞樂見,背離大家的美夢,去寫我眼中的愛情故事。那麼,不受歡迎,其實在情理之中。仔細想來,我的為人秉性就是如此,從來不會主動接近他人,不會主動示好,都是對方先對我拋出橄欖枝,才能成為朋友。試問,你有多大魅力,要大家都來主動喜歡你?我承認我沒有,難得那些願意喜歡我的朋友,是我的幸運。同樣,願意喜歡我文字的人,也是我的幸運,而並非年少輕狂般所想的理所當然——你應該喜歡我,因為我好。這是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

如果說我身上有什麼優點,不自誇地講,我想應該是反思。我總在反思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在學習換角度思考,辯證思考,去看待人和事,去處理問題。說到底,也跟秉性有關,我受不了自己處於“混沌”狀態。想清楚之後,再來問自己,有何德何能?我沒有。沒有那麼出類拔萃,沒有那麼優秀,有些小才氣,但頗不足夠,相去甚遠,又不肯拿後天努力來填補。所以,一切都是理所應當,並沒有什麼委屈可言。

想清楚之後,我決定停下來,不再想著什麼時候出第二本書,不再想著什麼時候能成為暢銷書作者名利雙收,自己欠缺的太多了,要學的也太多了,我為自己的匱乏感到尷尬羞愧。套用時下流行的一句話——你連世界都沒看過,談什麼世界觀?

夢想與市場

2010年的時候,我由作者轉為出版編輯,相當於換了個立場。在此之前,電子閱讀已蜂擁來襲,傳統紙媒大受衝擊,老牌的雜誌報紙已大量停刊辦不下去,包括我大四時跑到廣州去實習的一家雜誌,當時沒有一分薪水,好在同事姐姐對我很照顧,告訴我多寫幾篇小說拿稿酬。

輪到我作為出版編輯,來考慮市場。我到現在都記得公司一位領導給我們開會時說:“現在出版是夕陽產業,非常不景氣,大家都知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到底要做什麼書?什麼書有意義?而不是讓讀者白花了二三十塊錢,回頭賣廢紙,既費力又不環保。”我很感動作為這個行業的資深從業者,十多年過去,他仍有這樣的責任感、榮譽感,以及作為文化行業從業人的操守。事實上,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下,這樣的從業者已經少之又少,數之寥寥。

我在做出版之前,是在做雜誌,同樣是帶作者帶寫手,這麼多年以來,我見過很多文筆很好的作者,但是架構故事的能力一般,從我個人角度,我是喜歡這些作品的,但從市場角度,大家要看熱鬧,看高潮,看熱點,沒有幾個人在意你是不是用詞用得好,句子寫得好,更少有人去靜下心慢慢挖掘你的言下之意,你到底想說什麼。

應該說,我們都是平常人,我們寫不出那些驚世駭俗登高一呼的作品來,所以我們很難隻靠一篇作品就脫穎而出,我們自認有才氣,但這才氣遠遠不夠。不足夠讓你平地跳出來,讀者不是瞎子,讀者不是沒有審美,倘或此刻有人再能寫出《紅樓夢》《白鹿原》那樣的作品,有那樣的大手筆,我相信,這樣的作者還是會一下就跳出來,他可以拿他的作品征服所有讀者,征服所謂的“市場環境”,但很遺憾,在這個我們人人感慨平庸年代的環境下,我們自身,不過也隻是個庸才。

是有“懷才不遇”的,但少之又少。我前段時間跟末末聊天時,推薦了一本書給她,叫《沉默基因》,這本書事實上已經出版將近兩年了,但是,你聽說過嗎?大家都沒聽說過這本書,更不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末末問我是怎麼知道的,這還要緣於2013年的時候,我到一家影視公司去做策劃,其實是相當於某位藝人的“文秘”,工作上的助手。當時,作者找到經紀人,希望可以通過名人效應來推薦宣傳,於是,我第一時間看了全稿。

非常棒的故事架構,從素材到構思都非常好,完全脫離了我們國內市場上日常所見的那些懸疑小說,當時藝人問我感覺如何,我說:“完全可以賣到好萊塢去拍大片!”但時至今日,兩年已經過去,這本書石沉大海,作者仍碌碌無名。為什麼?因為我們沒有那個環境,這本小說裏麵涉及的很多大場麵和諸多環節,國內的電影市場是操作不了的。我們沒有那樣的場麵、特技、製作經驗,甚至,耐心。我們隻慣常做我們熟悉的東西,模仿身邊他人已經操作成功的模式,如《泰囧》,如《失戀33天》,這些是我們熟悉的,我們易於學習和掌握的。但是,成功並不是能如法炮製的事情。因為,成功其實攜帶著非常大的偶然性,《泰囧》的劇本當時被數家影視公司放棄退回,幾乎無人看好。目前中國的市場,是少有人願意下注賭博的,即便談不上血本無歸,就連小小的損失,大家仍不願意。各行各業,均是如此。人,也是如此。我們一邊在公開場合倡導要給後來者機會,一邊卻在已固的城池裏角逐廝殺,大家想要的是一大塊蛋糕,甚至一整隻,而不是僅僅一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