玥玥:影視劇編劇
關於夢想——不要怕,別觀望,走下去。
1
我喜歡不少美劇,它們常有一些特別的橋段或台詞,直戳人心。而印象最深刻的,是《迷失》開頭不久,主角Jack說的一段話。
Jack是個醫生,當時他因飛機失事與一群陌生人一起身陷孤島。為緩解幫他背部縫針的、沒有任何醫療救治經驗的Kate的情緒,他說起自己第一次主刀做手術時的情景:那天他經曆了十三個小時的手術,在臨近縫合時,他手一抖,弄裂了手術台上十六歲女孩的硬膜腔,脊柱裏的神經束像意大利麵一樣張牙舞爪地都跑出來了——這是一個嚴重失誤,稍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女孩死亡,或者終身癱瘓。那一瞬間,他無比慌亂。隨後,他深呼吸,對自己說:現在倒數五個數,然後,就不許再害怕了!
一,二,三,四,五。
他成功做了修複,患病女孩活了下來,並且沒有癱瘓。後來,他又救治了很多人,並且再也沒有害怕過。
我和很多朋友分享過這個故事。不是因為它教會我們怎樣才能不害怕,而是因為它告訴我們,在不要怕之前,我們還有五秒鍾。
你可以盡情用那五秒甚至更多的時間,去恐懼顫抖,去悔恨失誤,去承認軟弱,去懷疑自己,去想要逃避……
然後,深呼吸,睜開眼睛,繼續麵對你必須要麵對的一切。
2
這幾年突然湧現出各種“正能量”文章,許多影視劇都在拿“勵誌”做宣傳。我自然也喜歡這些故事。可我也對其中的一種價值觀,並不讚同。它們輕易呐喊著:“世界是屬於你的!你是最棒的!所以你就接著我行我素吧!總有人會愛你!總有一天你會成功!”
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種特別不負責任的說法。
因為世界並不會圍著你轉悠,別人都很忙,不會像你想象的那般關注你,更沒有義務給你安全感。而碰壁、迷失、焦慮、恐懼、力不從心……這些不那麼好看的詞,才是青春歲月裏最常出現的。
我自己的青春也是如此。
2007年我辭掉了在家鄉的穩妥工作,拎著行李前往北京,考學,進修,尋夢,過了好幾年著急忙慌的日子。
我像每一個出門在外的年輕人那樣,感覺自己一刹那步入了璀璨的世界,放眼望去,到處都是看似金光閃閃的機會,每天都有一躍而起的年輕人。
那時,我對未來有太多不切實際的憧憬。我渴望早日賺到大錢讓父母過上安逸的日子,渴望得到一份完美的幸福愛情,渴望擁有能互相扶持攜手並進的知己好友,渴望能有一部屬於自己的電影,渴望到世界各地旅行拍美照,渴望與眾不同……
於是我馬不停蹄地去尋找機會,精神緊繃地麵對工作,為得到肯定拚命對別人好,為抵達目標也做過不少傻事。
年輕的時候,人們總是篤定的,篤定自己是最好的,也篤定隻要盡力了,就一定能做到最好。可偏偏就是懷著這樣的篤定,每一件事的結局,都和想象的不同。
記得有一陣子,我連攬了三個活兒。不問名不問報酬,白天拎著筆記本擠地鐵,去開一個又一個的會,每天夜裏熬,一稿接一稿地改。可人生不得意不公平之事,十有八九。三個項目最後沒有一個談成。
第一個項目,因為資金問題最後擱淺了;第二個項目,因為製片的朋友塞來熟人把我頂掉了;第三個,卻是因為一件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特別傻的小事兒,自己放棄了。
那時我在一個公司寫一個小項目。有個我特別當朋友的女孩,讓我幫她推薦手底下一個小演員給我認識的一個劇組。盡管那並不是我分內之事,而我又人微言輕,自己還在跟著學習階段,卻也還是怯怯地把照片遞到導演組。因為並沒有適合那個演員的角色,所以事情最後沒有成。
我自然是回頭去跟拜托我的那個女孩作了解釋,她當時淡淡地說,沒事。而等我開完會剛走出公司,就聽見她轉頭對別人說:“玥玥她既不成熟也不成事,換掉吧。”
她是不怕被我聽見的。而當時公司裏的其他人,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反對,畢竟,我隻是個連腳跟都尚未站穩的小蝦米。
那天我回到家時已是深夜,打開門看見屋子裏一地都是水——洗手間的水管爆了。我一邊打掃狼藉,一邊止不住地想,為什麼自己已經很盡力了,卻還是一事無成一無所有,甚至連一句別人的肯定都得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