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月經周期提前七天以上,甚至十六、七天一潮者,稱為“月經先期”。如每次僅提前三、五天,且無其它明顯症狀者,或偶爾提前一次,下次仍按期而至者,皆屬正常範圍,不作病論。
本病的發生可因氣虛不攝,或腎虛不固,或熱擾衝任,迫血妄行,或瘀血內阻,新血不安,以致衝任不固所致。臨床上以氣虛、腎虛、血熱為多見。
西醫之黃體功能不全常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月經頻發,可參照本病論治。
婦女在經期尤應注意,避免劇烈運動及重體力勞動;注意氣候環境變化,不要過熱過涼;保持心情舒暢,避免憂思鬱怒;飲食清淡而富有營養,忌食辛辣、煙酒等動血之品。即可減少或防止本病的發生。
臨床(分型)表現
氣虛型 月經周期提前,經量或多或少,經色淡紅、質清稀。神疲肢倦,或小腹空墜,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
腎氣不固型 月經周期提前,經量或多或少,色暗淡,質清稀。精神不振,腰膝酸軟,夜尿頻,舌淡苔白潤,脈沉細。
陽盛血熱型 月經周期提前,經量多或正常,色鮮紅或紫紅,質稠粘,流出時有熱感。麵紅唇赤,或口渴心煩,小便短黃,大便燥結,舌紅苔黃,脈數或滑數。
肝鬱血熱型 月經周期提前,量或多或少,色深紅或紫紅,質稠,排出不暢,或有血塊。煩躁易怒,或胸脅脹悶不舒,或乳房、小腹脹痛,或口苦咽幹,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陰虛血熱型 月經周期提前,量少或量多,色深紅,質稠。兩顴潮紅,手足心熱,或潮熱盜汗,心煩不寐,或咽幹口燥,舌紅苔少,脈細數。
藥物療法
歸腎丸
(組成)熟地240克 山藥120克 山茱萸120克 茯苓120克 當歸90克 枸杞120克 杜仲(鹽水炒)120克 菟絲子(製)20克
(製法)煉蜜同熟地膏為丸,桐子大。
(用法)每服百餘丸,饑時或滾水或淡鹽湯送下。
(功效)補腎氣,固衝任。
(主治)腎氣不固之月經先期。
(說明)此方亦可做湯劑,劑量減為上述劑量的十分之
(來源)《景嶽全書》
溫衝湯
(組成)生山藥24克 當歸身12克 烏附子6克 肉桂(去粗皮後人)6克 補骨脂(炒搗)9克 小茴香(炒)6克 核桃仁6克 紫石英(煆研)24克 真鹿角膠(另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腎固衝。
(主治)腎氣不固之月經先期,兼見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等腎陽虛之象者。
(說明)原方用治血海虛寒不育。
(來源)《醫學衷中參西錄》
先期湯
(組成)當歸 白芍(炒)生地各6克 黃蘖(炒)知母(炒)各3克 條芩(炒)黃連(炒)川芎阿膠(炒)各2.4克 艾葉 香附子 甘草(炙)各2.1克 (用法)水煎,食前溫服。
(功效)清熱涼血,養血固經。
(主治)陽盛血熱之月經先期。
(說明)本方適用於平素衝任虛弱,又為熱邪所擾,以致經血妄行之月經先期、量多、崩漏等症。若用於崩漏、或月經量多,可去當歸、川芎。本方不宜用於因虛熱而致血多者。
(來源)《程氏易簡方論》
淸經湯
(組成)丹皮9克 地骨皮15克 白芍9克 熟地9克 炒青蒿6克 茯苓3克 黃柏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熱涼血滋陰。
(主治)陽盛血熱之月經先期、月經過多、崩漏。
(說明)去熟地改用生地,以增強滋陰清熱之力。
(來源)《傅青主女科》
四物柴芩湯
(組成)生地6克 當歸3克 白芍3克 川芎3克 阿膠(用蒲黃炒)6克 荊芥(炒成炭)9克 黃芩(酒炒)3克 黃柏(炒成炭,酒淬)3克 柴胡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