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始皇入地府(1 / 2)

這日,張小閑隻覺識海一陣鼓漲,原本黯淡無光的混元蒲團九彩光芒閃爍,從中跳出一個似篆非篆的模糊不清的"道"字,隱入其元神之中,如同雪花飛入銀湖,逝而不現。

冥冥中,從遙遠的鴻蒙深處傳來一聲歎息,卻又驚雷般炸響在識海中,“道可道……”。從靜坐中醒來,張小閑如做夢般囈語“道之基”?

晃晃有些暈漲的腦袋,小閑掐指算來,大秦二世而亡?不應該的,嬴政乃是大巫轉世,英明果敢,縱使不死之身隨不能成,卻也可保大秦百世基業,尚不會至此地步,難道其中另有隱情?看來必須要走一遭了。

鹹陽城,阿房宮內,始皇帝端坐於蟠龍椅上,眉頭緊鎖,“唉!各地叛亂四起,朕卻時日不多了,吾之大將王翦與蒙恬也是韶華飛逝,青春不再。想吾自幼孤苦,十三歲時,繼位為秦王。當是之時,呂不韋為相、李斯為舍人、蒙驁、王齮、麃公等為將軍。後由蒙驁父子、王齮父子等先後征戰東方六國,曆時二十六年,秦初並天下,置郡縣製、統一法令,收天下之兵鑄就銅人十二,是以自上古以來未嚐有,五帝所不及,號曰‘皇帝’,自此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如今,十歲已去,各地動亂不止,想天下之人必以為朕亦老矣,不足以震懾群夷。看來朕應該出去走走,好好看看這大秦帝國”。

“來人,宣李斯。”

須臾,李斯進的殿內,拜於階下,“陛下,召老臣前來,所謂何事?”

“近日,朕甚覺煩悶,許久未曾出巡,是以此事相詢,並命汝召蒙毅將軍令5000精騎護衛左右”。

“陛下,此去何所在?近日老臣聽聞泰山之巔上光芒閃爍,似是仙人降世之兆,陛下若尚無去處,不若吾等便此去泰山拜祭一番。”

“好,吾等便此去泰山,望祭山川、舉封禪大典。速去準備。”

“諾”。

李斯走後,始皇帝略作心安,不久便眠於榻上。朦朧間,便見一道裝男子向其走來,麵目清秀,卻又使人記之不住。正想問其姓名,卻見來人笑而不語,隨手扔來一物,便轉身不見。正懊惱間,卻又聽聞:“陛下乃大巫轉世之身,雖有福卻也無福,本可治萬世於天下,然天命不可違,巫不見於世,陛下卻欲行那逆天之舉,更為他人所惑,使天下民不聊生,四方動亂,戾氣滋生、魔氣蔓延,群魔起舞,自此陛下將不得善終。持此玉佩,陛下當有一線生機。切記、切記!”

“仙師救命……”,掙紮間,始皇帝驀地驚醒過來,感覺到手上的沉重,額頭冷汗頻出,沉思不語。

翌日,始皇帝東巡各郡縣,與李斯等商議,刻石頌秦德,辭曰:皇帝臨位,作製明法,臣下脩飭。二十有六年,初並天下,罔不賓服。親巡遠方黎民,登茲泰山,周覽東極。從臣思跡,本原事業,祗誦功德。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大義休明,垂於後世,順承勿革。皇帝躬聖,既平天下,不懈於治。夙興夜寐,建設長利,專隆教誨。訓經宣達,遠近畢理,鹹承聖誌。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外,靡不清淨,施於後嗣。化及無窮,遵奉遺詔,永承重戒。維二十八年,皇帝作始。端平法度,萬物之紀。以明人事,合同父子。聖智仁義,顯白道理。東撫東土,以省卒士。事已大畢,乃臨於海。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誌。器械一量,同書文字。日月所照,舟輿所載。皆終其命,莫不得意。應時動事,是維皇帝。匡飭異俗,陵水經地。憂恤黔首,朝夕不懈。除疑定法,鹹知所辟。方伯分職,諸治經易。舉錯必當,莫不如畫。皇帝之明,臨察四方。尊卑貴賤,不逾次行。奸邪不容,皆務貞良。細大盡力,莫敢怠荒。遠邇辟隱,專務肅莊。端直敦忠,事業有常。皇帝之德,存定四極。誅亂除害,興利致福。節事以時,諸產繁殖。黔首安寧,不用兵革。六親相保,終無寇賊。驩欣奉教,盡知法式。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古之帝者,地不過千裏,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亂,殘伐不止,猶刻金石,以自為紀。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其身未歿,諸侯倍叛,法令不行。今皇帝並一海內,以為郡縣,天下和平。昭明宗廟,體道行德,尊號大成。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於金石,以為表經。”

偈頌完畢,始皇帝立於泰山之巔,環顧四方雲海,遠而眺之,心有戚戚,悵然若失。望著眼前雲海,信步走去,忽地一滑,掉下山來,正欲大聲呼喊,卻口不能言,轉瞬間,周圍景色一變,入置身仙境,“難道這就是上古金仙遺址?朕果然是大福之人”,沉思間,驟然聽聞身後傳來一聲“陛下,貧道恭候多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