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王曉自殺事件(1 / 3)

得知王曉住院的消息的時候,我正和同事在京郊的溫泉度假村OUTING。

電話是周倩打來的:“王曉在醫院,你過來一趟。”

我記憶中王曉身強體壯,個頭大的可以去中南海當保鏢,怎麼突然住院了?

“嚴重嗎?我現在在郊區。”

“如果沒車我現在去接你,有點嚴重,他想見你。”

出了什麼事情,他突然像要交代身後事一樣把我找過去?

“怎麼了?”

“電話裏說不清楚,我過來接你。”

“他自殺了。”這是周倩見到我的第一句話。

“什麼?”我聞言腳一軟,差點摔一跤。

“他自殺了,在家吞了幾百粒安眠藥。剛搶救過來,對外說工作太辛苦,胃出血住院。”

“為什麼?”

“你說呢?”

“他應該知道的啊!他和佟羽佳本來就不可能走到一起去啊,怎麼突然……”

“具體的我也不清楚,他醒了以後也不肯和我說,非要我找你去。”

“他……脫離危險了吧?”

“他媽的丫這種癡情男人幹嘛在娛樂圈這種全是婊子和牛郎的地方混!媽的放哪裏不是一個好女婿,非要趟這渾水,傻逼了吧,操。”

等紅燈的時候周倩狠狠的錘了一下方向盤,嚇了我一跳。

“不好意思,我說髒話了。”她點燃一支煙,隨即又掐滅,“習慣不好,沒有嗆到你吧?”

“沒。我們都知道他是一個好人,可是人的情感是不能控製的。”

“那他總能辨別婊子和良家婦女吧?搞一兩次可以,放感情進去的就是傻逼。”

“周倩……”我無言,我明白她的意思,所有人都明白,可是王曉,他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到了醫院,已經有人在病房裏,我探頭看了一下,是佟羽佳的經紀人洪婕,嚴肅的和坐在床上的王曉說著什麼。而他則低著頭,沉默不語,偶爾點頭。

十分鍾後洪婕出來了,跟我們點了一下頭便匆匆離去。

“喏,你要的人我帶來了,想吃什麼我去買。我剛才在走廊上快被醫院的飯菜味惡心死了,是人吃的嗎?”周倩懶懶地說,完全沒有了在車上義憤填膺的氣勢,“我開車去買粥好了,二位慢聊。”

“坐。”王曉看著我,眼神裏看不出任何神情,完全的麻木和空洞。

“到底……怎麼回事??我來了你總可以說了吧。”

他沒有回答的我問題,卻說:“她沒有來。”

然後兀自笑了起來。

我被他笑得渾身發毛,隻得耐著性子聽著。

“她做了什麼?讓你做出這麼極端的事情。”

“我沒想到500顆安眠藥也沒死成,我應該順便開煤氣的。”他又沒頭沒腦的說。

“救你回來救這麼不容易了,你怎麼還記掛著死!你爸媽白養你了嗎?你他媽算男人嗎!”他這話讓我有點火氣,王曉的父母我都見過,都是普通的公務員,對唯一的孩子傾注了所有的愛和希望。

他被我噎住,許久,才說:“我不會再自殺了。死一次足夠了。”

“思淳,你不是圈子裏的人,我們從小就認識。現在中學裏的同學也就我們倆在北京了,我信任你。所以接下來我要說的事情,希望你不要太驚訝,也不要告訴別人好嗎?”他不看我,卻低頭看著自己的手臂——上麵居然也有幾點快要愈合的傷痕。

“你說吧,我答應你,我會做好心理準備。”

“我愛她,這你早就知道的。好笑吧,我不是她的粉絲,我甚至在她已經被粉絲捧成聖人的時候還對她不屑一顧。”他看著我,在開始說到她的時候眼神開始有了一些內容,“我還記得我第一次見她,是她準備簽約綠色的前一個星期。那天天氣很熱,她沒有化妝,特別特別的普通,鼻子上還有一點雀斑。我被總監帶過去和她見麵,說我是她以後的助理的時候,她很小心翼翼的和我握手,打招呼,看上去一點都不像一個讓十幾萬人瘋狂的明星。我當時還想,化妝術真是能化腐朽為神奇。”

“我第一個星期帶她跑通告的時候,我沒想到她是那麼能吃苦的一個人。一天七八個通告,她連一頓飯都來不及吃,餓的臉都青了,還和我開玩笑說可以減肥。那個時候的她就是吸引我的開始。”

“你知道的,我本來就是保姆兼搬運工,可是她從來都不讓我拿她的琴。她的琴很重,她那麼瘦,可她從來都是自己拿著。她說自己拿著安心。我們上下飛機,她都是自己拿著琴。她叫她的琴叫‘小李’,有一次她偷偷告訴我那是教她彈琴的那個人的名字。”

“我太了解她了,我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了解她的人。你可能會覺得,她這樣的女孩子,心計那麼重,那麼虛偽,我為什麼會被她吸引。她不單純,甚至不美麗,但她聰明。她可以奸詐狡猾世故,但她目標明確,方向堅定。她不像我,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在什麼地方。做幾年以後做經紀人,然後做大牌經紀人?自己開公司?我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是她知道。她累的半死的時候還能強撐著,去跳舞,去上通告玩各種驚險刺激的遊戲,去接受媒體采訪,回答問題滴水不漏都不用我教。”

“這種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的努力的態度讓我著迷。還有就是,我們的默契。”他口中的佟羽佳的堅忍不拔讓我都在心裏暗暗稱讚,和我們這樣生活幾乎失去方向和目的的人來說,她活的充實得多。

“她的眉毛皺一下我就知道哪裏不對,鞋子不合腳,還是琴沒有調好,或者嗓子幹了。而我……她當然不會對我有什麼特別的表示,她是一個行事絕對謹慎到滴水不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