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博爾德·達德利·艾伯內希被勒死是九尾怪貓悲劇的開始,發生在紐約市。這種不端行為使居住在這片逾三百平方英裏(1平方英裏約等於259平方千米)的七百五十萬居民頓時感到束手無策。那個“怪物”,用《紐約時報》的話說,受到英國一個鄉村傳說的激發,那個鄉村的居民因愚蠢而出名。這個典故用在紐約市並不全然是戲謔,因為實際情況可是一點兒都不好玩。因驚嚇而致死的人遠超過慘遭“怪貓”毒手的亡魂,受傷的人也不計其數。大人的恐懼也給孩子的心靈造成了創傷。至於創傷的程度,恐怕要等心理醫生深入追蹤下一代的精神狀況之後才得以了解。

雖然後來專家們意見紛紜,然而有幾項指控是他們都一致同意的,其中之一便是指責報紙的不是。對所發生的一切,紐約各家報紙的確難辭其咎,可是,《紐約號外報》一位編輯辯解說:“我們隻是如實地告訴普通讀者有關這一事件的發生,它是怎麼發生的,發生了多久。”這樣的辯詞當然合情合理,可是卻不能解釋為什麼報紙必須把“怪貓”的行徑添油加醋地告訴普通社會大眾。不但如此,還點綴了許多被害者親朋好友悲痛欲絕的情景描述。報界如此鞠躬盡瘁,其目的,不用猜也知道,當然是為了讓報紙銷路更好。這個目的的確是達到了,而且令人歎為觀止。一家報紙的發行部經理私底下甚至承認:“我們真把他們給嚇壞了。”

廣播節目被指責為同謀。有些電台曾經聲援衛道人士,共同斥責某些電台播放的懸疑犯罪節目是美國青少年出現歇斯底裏、行為偏差、不合群、固執己見、性早熟、咬指甲、做噩夢、尿床、神異及種種反社會行為的罪魁禍首,然而在怪貓案發生後,這些電台竟然拒絕承認其巨細無遺地報道“怪貓”的惡行有什麼不妥,他們甚至還加上音響效果……仿佛正因為報道的內容並非虛構,所以被激起的情緒反應就必然是無害的。後來有人指出--而且並非無憑無據--僅僅是一則報道該殺人惡魔最新駭人暴行的五分鍾新聞,其戕害聽眾神經係統的效力就足以超過所有電台懸疑節目的總和。但為時已晚,傷害已經造成了。

還有一些人則將問題挖掘得更深入。這些人說,“怪貓”的罪行當中有某些特征能夠普遍撥動人們心中的恐懼之弦,例如,他所采用的殺人手法就是其一。生命存於一呼一吸之間,斷絕氣息就是死亡,而根據他們的論點,“勒死”這種形式最能激起人類本能的恐懼。另一個特征是,被害者都是在偶然的情況下被挑上的,也就是所謂的“隨機選擇”。這些人表示,人們隻有在認為自己是為了某種目的去死的情況下才能最心平氣和地麵對死亡。但是,“怪貓”毫無規則可循地挑選他的獵物,無疑是藐視人類存在的尊嚴,他讓人活得不像人,他殺死一個人就像踩死一隻螞蟻一樣。

任何方式的抵禦,尤其是以道德為名的防衛,都派不上用場,在無處可躲的情況下,產生這些驚慌的情緒也就不足為奇了。第三個特征,那就是對這個殺人惡魔一無所知。沒有一個人能活著看他完成駭人卻又缺乏動機的罪行。至於罪犯的年齡、性別、身高、體重、膚色、習性、口音、籍貫,甚至到底他是屬於何種生物,都未留下任何線索。從所有可得到的資料來看,他最可能的身份是貓,或者,魔鬼。就是因為什麼都觀察不到,所以令人的想象力便恣意馳騁,其結果便是噩夢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