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子(1 / 2)

十好幾年前,原生茂從城裏搬到山裏那陣兒,不少人匪夷所思。

渭北高原的華塬縣,山脈橫貫、河流切割,有山有川有塬。河流 出山,川道寬了,山脊下落,延伸成塬,長長的塬。沮河為華塬最大 的河,沮河下遊川道也算是最富庶的川道。縣城坐落在兩河交彙處, 城西為沮河,城東有漆河,漆、沮兩河繞城合流,更名石川河,流出 縣界。華塬人以“後山”“塬上” “河裏”區分山塬川。後山山清水 秀,可交通閉塞,耕作艱苦,生活條件不如塬上;塬上眼界開闊,土 地寬綽,而靠天吃飯的旱地,不及引水灌溉、旱澇保收的河裏。人老 幾輩了,華塬人慣於出山下塬進城,往低處、好處走。比如,河裏女 嫁城裏,塬上女嫁河裏,後山女嫁塬上。後來沮河修了水庫,塬上旱 地變水澆地,河裏女子這才肯上塬了。

華塬有句老話,寧朝南走一天,不朝北挪一磚。縣城位於縣境 最南端的沮河盡頭,而原生茂老家原家灘在沮河源頭,華塬最北邊。 從部隊轉業的原生茂當過公社主任、鄉鎮書記、縣上的局長,上世紀 八十年代末,從縣人大副主任的位子上退下來,在華塬也是有身份的 人。無論是原家灘山民、尚家堡村民,還是縣上幹部,都覺得原生茂 的做法不可思議。原家灘人不解,幹了一輩子革命,咋不在城裏享清 福?城裏要啥有啥,在山裏生病住院還得去城裏,多不方便!尚家堡 人詫異,嫌城裏嘈雜想圖清閑,咋不搬回塬上?塬上多豁亮,自家下 地窯多雅靜!縣上幹部一片嘩然,這老頭兒瘋了?咋要搬到後山?這 不把兒女們拖累了?那年月改革開放,春潮湧動,人心萌動,在鄉 鎮、農村工作的人都想出山下塬進城,都不願在山區、在農村待,五 光十色的精彩城裏才有。原生茂有一兒一女,兒子原尚武在部隊,女 兒原尚青原來在縣財政局,後調到原家灘鎮財政所,聽說是本人要求 去的。人們為原生茂如花似玉的女兒原尚青惋惜,大學剛畢業,分了 個好單位,還沒來得及找對象談戀愛,縣上幾個瞄上她的年輕人也還 沒來得及動作,就看著她揚長而去,隻能惋惜不已。

原生茂重情義。他十六歲就跟南下部隊走了,在朝鮮戰場上立 過戰功。赴朝參戰時,他跟尚家堡的尚虎在一個部隊,兩人是同鄉戰 友,關係密切,尚虎為救他身負重傷,臨終時托付他照顧家人。原生 茂帶著尚虎骨灰回來,跟尚虎的妹妹完婚。為了照顧嶽父母,原生茂 轉業後住在尚家堡下地窯裏,直到給二老送了終,為女兒尚青上高 中,才把家搬到城裏。原生茂在部隊是營職,轉業時是科級,幹到頭 才熬到了縣級,但級別不高資格老,在縣上口碑還不錯。不過,離休 前兩三年,老頭兒脾氣古怪了,牢騷滿腹,看不慣社會上的事,辦了 離休手續。縣上讓他在老幹部光榮院安家,他婉言謝絕,聲稱老伴哮 喘病嚴重,受不了被粉塵汙染的空氣環境。其實,原生茂內心深處還 有緣由,有些事與其看不慣,不如看不見,隱居深山、遠離喧囂才 好。據說,老頭兒傍晚坐在沮河灘抽了一包煙,糾結了半晚上,才做 出這個艱難決定的。打小離開老家,原生茂想原家灘了,想那裏的 山,那裏的河。倘若嘩啦啦的河水從腳下流過,也許老人家還能好受 些,可眼前河床幹涸,成了一片亂石灘。當年,原生茂在塬上當公社 書記時,帶隊參加過沮河水庫大會戰,曾為引水上塬興奮不已。水上 塬了,河道卻少了長流水,眼前的情景讓原生茂困惑甚至難堪,怎麼 一切都麵目全非了?

從縣城東沿漆水逆流而上,便是素有西北煤炭建材重鎮之稱的錦 陽市。縣市之間不僅是隸屬關係,華塬簡直就是錦陽的縮影。後山有 煤,前山有石灰石,上世紀八十年代,鄉鎮企業興起,開煤礦、燒白 灰、建水泥廠,煤炭、建材業大幹快上,卻也搞得烏煙瘴氣。錦陽被 媒體稱為“衛星看不見的城市”,華塬也好不到哪兒去,水泥粉塵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