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悠著點5(1 / 3)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白居易的這首千古名篇道盡了如詩如畫、婉約秀麗的江南美景。杭州河湖交錯、水網密布,小橋流水、溝汊縱橫,乃聞名天下的人間天堂。而最令人叫絕的是幾乎每條河溝裏麵都有烏篷船穿行其間,或載人,或運物,或打漁,的確為北方難以見到的獨特一景。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烏篷船是江南水鄉普遍的交通工具,船身窄、船篷低,船體輕盈,船底鋪以木板,因篾篷漆成黑色而得名。由於造價極低,並且又能夠遮風擋雨,便自然而然地成為了窮苦人的流動的家。特別對於那些以打漁為生的人來說,一艘烏篷船,一張漁網,往往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

今年已近六旬的王駝子從小就開始跟著大人打漁。他一沒有田地,二沒有片瓦,一輩子除了打漁之外,似乎再也無法謀生。由於天生駝背,再加之一貧如洗,也就隻能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日子。不過,他天性樂觀,不僅不羨慕那些拖兒帶女的人家,反而覺得沒有累贅和壓力,倒也逍遙自在,無牽無掛。

根據以往的經驗,每當立秋初期,天氣越發炎熱,魚兒大多躲藏到了深水區,捕撈愈發不易。但長年的水上生活使王駝子練就了一項獨特的本領,不管是哪裏有魚還是哪裏無魚,隻要用鼻子聞一聞風中的腥氣兒,便一清二楚,明察秋毫,即便在別人哀歎魚兒難捕的季節,也常常能夠收獲不菲。

上塘河又名“上塘運河”,位於杭州市區東北,源自施家橋,從丁橋鎮進入餘杭境內,穿越忠義鎮、臨平鎮,至施家堰進入海寧,經海寧鹽官鎮進入錢塘江,全長約百餘裏,係杭州曆史上第一條人工河。據說最早由秦始皇開鑿,俗稱“秦河”。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時又對其進行了拓寬疏浚。元末張士誠開鑿新運河(塘棲至江漲橋段)前,上塘河一直是大運河進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張士誠開鑿新運河後,江南運河改道,上塘河亦不得不退居其次。不過,盡管比之唐宋時期的重要地位有所沒落,但亦不失為杭州最繁忙的水路之一,可謂水網交織,相互貫通,不僅擁有杭筧港、顏家漾、小滄河、野荻涇、濯櫻河、馬尾河、楊家村河等諸多支流,幾乎遍布杭州東北部平原,而且常年水量充沛,自成水係。

這不,昨晚忙活了一宿,王駝子又在上塘河下遊素有“魚庫”之稱的小麻灣水域捕了十幾條鯉魚、鰱魚和魴魚,今天早晨賣掉之後,鑽進船艙裏麵補了一會兒覺,就很快恢複了精神,想起昨天傍晚的時候,自己曾在上塘河中遊一條叫做野荻涇的一條小河岸邊設下了三十幾支釣老鱉的插竿,便隨即打算過去巡視一下,看看會不會有意外之喜。

“啪嗒,啪嗒……”伴隨著單調的劃槳聲,那隻陳舊而又破落的烏篷船劃開微濁的水麵,開始沿著古老的河道悠悠前行。

因為上塘河從北往南流,王駝子屬於逆流而上,劃起漿來難免有些吃力,便坐在船尾的最後梢,背倚一塊直豎的木板,一手扶著夾在腋下的劃楫,劈水當舵,兩腳則踏在槳柄末端,兩腿一伸一縮,槳就一上一下地擊水推進。而那艘烏篷船雖然船體輕快,但他畢竟上了年紀,再加之驕陽似火,不一會兒,汗水即濕透了衣衫,彎弓的脊背也似乎顯得更駝了。

大約過了半個時辰,王駝子終於行至上塘河中遊與野荻涇交口處,隨即調轉船頭西行,而河水亦變為從東往西流,他順流而下,頓感輕鬆,操控起那艘烏篷船來亦遊刃有餘,得心應手。隻見他時而腳手並用,快速前進;時而將楫夾在腋下,雙手騰出,從身後的酒壇中倒出一碗老黃酒,並於極窄的船沿之上放一小碟茴香豆,便品一口老黃酒,嚼一粒茴香豆,端的悠然自得,安逸無比。

野荻涇又細又長,其最窄處僅容兩艘烏篷船並行,並且船隻在途中無法調頭,這也是漁船很少光顧的原因之一。而往往這樣不起眼的小河,卻經常會有很大的收獲。等到兩碗老黃酒下了肚,那一小碟茴香豆也吃了一個底兒朝天,王駝子恰好抵達了昨天傍晚設下的插竿處,便靠近岸邊,停好了船,跳上岸去,在半人多高的草地上仔細地尋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