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道路選擇(2 / 2)

李壽不由地有些焦躁,道:“那怎麼辦,左也不行,右也不是,難道我們做了這一切,都徒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吳謙道:“最好的製度,它是既不完全集權,也不完全民主,而是中庸,在集權與民主之間尋找一個點,實現權力和金錢的平衡。這是最好的辦法,最恰當的製度,但卻不符合我們的利益。”

“那我們怎麼辦,靠美利堅式的民主和選舉,你覺得這個世代奉行權力至上的民族,能行嗎?有這份基礎嗎?”李壽仿佛是見了天大的笑話,嘲諷道。

“怎麼就不行了,你不覺得,我們最大的優勢不在智慧,不在權力,而在於我們超出別人一百多年的見識,以及別人無法想象的技術和它們的發展方向,它們隨時都可以轉化為巨額的財富,這份財富我想就是將現在的地球,都賣了,也湊不齊。既然我們可以隨時隨地擁有海量的金錢,為何不選擇金錢大於權力的美利堅民主製度,讓我們可以隨時在幕後操縱這一切,總統雖然在普通人眼裏至高無上,但也不過是我們手中的提線木偶。想想看,最高權力的代表都屈服在我們的金錢勢力之下,這樣的製度又有什麼不好呢。至少,它保證了我們的利益最大化。”說著,吳謙稍歇,又繼續道,“至於沒有這種政治製度的基礎,這個倒不用擔心,你看我不是從現在起,就開始在培養這樣的人才,讓他們自覺的維護這個製度。更何況,作為規則的製定者,我們可以製定有利於我們的規則,可以給所有選舉者訂立一個標準,這個標準隻有一條,就是隻有認同這個製度,擁護這個製度,自覺維護這個製度的人,我們才會給他選舉權。人是趨利的,在權力的誘惑性,這種政治製度的基礎就自然而然的有了。”

李壽撓了撓頭,道:“我還真沒想到,這裏麵竟然有這麼多門道。”

吳謙不再理會,自去訓練自己的童子軍,李壽頓感沒趣,自己跑到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如此忙碌中,日子飛快的過去,一晃就已經到了八月份,半年時光就這麼飛馳而過。

這一路上,轉戰上千裏,攻克大小鎮子無數,就是小縣城,也給拿下不少。但大縣城、府城、州城等大一點的城市卻是一個都沒有攻下。不是太平軍沒有這份實力,隻是因為人數太少,起初就隻有兩萬多人,這麼點骨幹分子又能經得起幾場攻堅戰的消耗。到了現在,一路上不斷地拉人入夥,或是有人來投,才漸漸有了七八萬人的樣子,總算可以嚐試著打下一座大城。

在這轉戰的過程中,吳謙的隊伍一直埋頭於後勤轉運工作,眼睜睜看著往日和他一樣級別的師帥們,有的升為軍帥,有的爬的比軍帥位置更高。要說心中不嫉妒,那是不可能的。

當然,這過程中,他也不僅隻看到這些,就如自古潮起潮落,有人上去了,也有人跌了下來,這個跌落,每每都是以生命為代價。這讓他很警惕,心下清楚,沒有這份能力,就千萬不去逞強,要不然他們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

他一麵加緊訓練,一麵不斷的給自己充電,一直唆使李壽去打探別家軍官的戰鬥經曆,回來講給他聽,他自己再在這麼多別人的經驗教訓上,結合自家軍事常識進行總結。這讓他雖然沒打過一場戰役,卻有了不菲的實戰經驗,端的狡猾,可稱老謀深算之輩。

同時,還利用自己後勤上的便利,每打下一處,就在別家隊伍吃剩的基礎上,掘地三尺,搜羅了一大批鐵匠和鐵料,在趙靖的指導下,打造了被他命名為‘51式’的滑膛槍。經過半年努力,讓他麾下一千多號的童子軍都配備這種統一的製式火槍。雖然因為手工的緣故,精度欠缺,但勉強做到了零件互換,定裝彈藥統一,必竟這早期火槍對精度要求也不是太高,半厘米以內的差距都能勉強容忍。

現如今,裝備配齊了,人也訓練好了,不管物質還是思想,士兵技能還是軍官指揮才能都已經做好了準備,可以說都是他吳謙總結後手把手的教出來的,以至於他本身也成了一個優秀士兵和指揮官的集合體。他現在正在等待一個機會,一個一鳴驚人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