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同窗納降(1 / 3)

1945年7月26日,美、英、中三國共同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6日,美軍在日本廣島投下第一枚原子彈,3天後又在長崎投下第二枚原子彈;

8月8日,蘇聯紅軍對日宣戰;

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最後一戰》的聲明;

8月10日,朱德總司令連續發布關於受降和對日展開全麵反攻等七道命令;

8月11日,蔣介石下達三道“命令”:一是命令共產黨領導的解放區抗日軍隊“就原地駐防待命”,不得向日、偽“擅自行動”;二是要國民黨蔣介石嫡係部隊“加緊作戰”,“勿稍鬆懈”;三是要日、偽軍“切實負責維持地方治安”,不得向共產黨領導的抗日軍隊投降;

8月13日,朱德總司令、彭德懷副總司令致電蔣介石,堅決拒絕他不準解放區部隊接受日、偽投降的命令;

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表《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全國各地抗日愛國武裝也隨即向日偽部隊發起了全麵的反攻。

裕仁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那一天,瑞年率領的三十七團正隨冀南軍區主力向東跨過衛運河,進入山東境內,準備向臨清一線的日偽軍發起最後的進攻,消息傳來,全團官兵激動非常,歡呼雀躍,堅持了整整八年的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終於贏來了徹底勝利的曙光。

那天晚上,瑞年一個人關起門來,在甘子風的遺像前擺上兩隻茶缸,滿滿地為戰友,也為他自己倒上了兩杯白水,以水代酒,和故去的戰友一道慶祝勝利。那一夜,守在瑞年門外的警衛排長李春發現,團長房裏的燈光一宿未熄。

1945年8月下旬,冀南軍區主力先後攻占清平、臨清,殲滅偽軍2000多人,駐守臨清的日軍向德州方向潰逃。

占領臨清後,新十旅所部奉命向東北疾進,追殲逃往德州一線的日軍殘部,旅長給擔任全旅先頭部隊的三十七團下了死命令:

“軍區首長指示,務必將東竄的日軍聚殲於德州以西,絕不能讓他們和德州城內的日軍會師一處,你們三十七團就是不吃不喝不合眼,也得給我在十二小時之內截斷日軍的退路!”

接受命令後,瑞年立刻率領全團一路強行軍,隻用了不到十個小時,就在武城附近截住了日軍一四四師團所屬的近藤聯隊。

新十旅旅部一戰,近藤敏夫刀傷同窗瑞年,自己也被對方一刀劈中了前額,幾乎送了性命,所幸手下官兵們抵死相救,將他搶出戰場,一路撤回臨清。近藤敏夫被送進了濟南的日軍醫院,經過一個多月的救治,總算保住了性命,但額頭上卻永遠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刀疤——那是瑞年給他的終身紀念。

偷襲新十旅旅部的失利,加之日軍愈來愈不利的戰局,尤其是和昔日同窗好友兵戎相見的震撼,讓近藤敏夫心灰意懶,刀傷初愈的他就好像換了個人似的,往日那股子心高氣盛的勁頭幾乎再也看不見了,他甚至破天荒地向華北方麵軍司令部提出回國修養的請求。由於其時日軍在華北已經轉入戰略防禦,形勢日益艱難,華北方麵軍司令部拒絕了他的請求,傷愈後的近藤敏夫才不得不返回了他的聯隊。一向被近藤敏夫奉若神明的裕仁天皇下達的“無條件投降”詔書,更是讓原本已經灰心喪氣的近藤敏夫徹底地絕望了。眼見自己為之奮鬥了整整八年的“聖戰”以失敗告終,絕望至極的他想到了死,在他看來,唯有一死才能洗刷掉戰敗的恥辱,才能向他效忠的天皇表達他最後的赤誠,才能不被包括他的那位日本陸士的中國同學尼瑪哈·瑞年貝勒在內的所有支那抗日軍民所羞辱。隻可惜,還沒等到他揮刀自盡,就接到了日本華北方麵軍的嚴令,命他立刻率部向德州撤退,會同固守德州的日軍與八路軍做最後的死戰。軍令難違,原本已經抱定以死殉國之心的近藤敏夫隻能暫時收起他的軍刀,率隊突出了八路軍的重圍,一路向東北方向撤退,卻不料最終還是被八路軍在武城截住了去路,陷入前有阻截,後有追兵的絕境。近藤敏夫知道他和他的幾千名官兵這次真的是在劫難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