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萬貴妃,那一場刻骨銘的不倫之戀(1 / 3)

成化年間的愛情故事。皇帝擁有數不清的女人,但歲數都不會超過他,但萬貴妃卻年長於明憲宗十七歲,整整相差了一代人。憲宗養於深宮,長於婦人女子之手,幼年遭遇了不少憂患。他的叔父,代理皇帝朱祁鈺曾把他廢掉,改立親生子朱見濟。這件事使憲宗幼小心靈受到創傷,他總是感覺到缺乏安全感。隻有到了萬貴妃的身邊,憲宗的心裏才踏實,才能安然入夢。憲宗對萬貴妃的感情很複雜,愛與怕兼在,糾纏不清。究竟是愛多一點,還是怕多一點,恐怕隻有憲宗自己知道了。

景泰年間的易儲風波

宣德三年,宣宗的第一任皇後胡善祥被廢,改立孫貴妃為後。從這年起,孫皇後多次從老家山東鄒平一帶遴選宮女入中宮執役。宣德八年,年僅四歲的萬貞兒被選入宮,成了孫皇後麵前最年幼的宮女。

英宗即位,孫皇後成為孫太後。正統十四年,英宗北狩蒙塵,拘在也先營中,即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為了穩定局勢,孫太後發了兩道上諭,第一道是讓郕王朱祁鈺監國,總領百官,第二道是立英宗長子朱見深為太子。後來為杜絕也先以英宗為“奇貨”的念頭,郕王當上代理皇帝,是為景帝。奇怪的現象出現了,當今皇帝與太子之間的關係不是父子,而是叔侄。

這是非常不安全的關係,明眼人都看得出來——如果朱見深死了,景帝肯定會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景帝身邊的太監為了迎合景帝的這種心理,也許會對朱見深暗動殺機。更何況景帝的表現令人刮目。他不僅戀棧,想把這個代理皇帝變成永久的,還想通過易儲來實現內心的萬世一係的美夢。這樣一來,太子朱見深就處於一種十分危險的境遇中。

太子年幼懵懂,孫太後卻心如明鏡。英宗雖是她找宮女代孕的,但視如己出,情同母子,看待太子也如同嫡親的孫子一般,因此特意派萬貞兒到東宮侍奉。名為侍奉,實為保護。提防景帝及其爪牙對兩歲的太子下毒手。

這一年萬貞兒十九歲。以前,她是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宮女,一無長處,有一點值得誇耀的地方就是她作為孫太後的家鄉人,已被孫太後看成心腹,要不然保護太子的任務也不會落到她身上。然而就這麼一點契機,造就了一段空前絕後的畸戀,使萬氏成為憲宗一朝最炙手可熱也最引人詬病的人物。

這還得從景帝易儲的一場風波說起。

景泰三年,景帝開始動了易儲的念頭。實事求是地說景帝一開始並沒有覬覦帝位的野心,所謂國不可一日無君,事情逼到那份兒上了,他再三推辭不過,才即位稱帝。但日子一長,他做皇帝做上了癮,不想再下來,一方麵加強了對英宗所在南城的戒備,兩一方麵考慮廢掉朱見深,另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

但問題在於景帝隻不過是個代理皇帝,他的戀棧和易儲在情理上講不通,說到底是一種篡竊行為,為天下人所不齒。

景帝才不管這些口舌之爭呢,他聽從太監王誠、舒良的主意,打算花費重金賄賂朝中重臣,以塞其口,讓他們在易儲這件事上,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要反對,最好默許。皇帝給大臣行賄,自古未有事,竟是景帝所為。

行賄按照級別來,大學士黃金五十兩,白銀一百兩,次一等的隻有一半,再次一等的隻有一半的一半。明朝之初國風尚儉,這些黃金白銀已是一筆十分可觀的外財。然而大臣對這些賄金卻態度有差。大學士陳循、王文收下重禮,準備在易儲一事上支持景帝,采取默許的態度。而王直拿到這筆金銀以後,卻羞愧難當,一連歎曰:這算什麼事!

易儲是非常敏感的話題,誰第一個提出來,就是冒天下的大不韙,因此陳循、王文等人雖收下賄賂,卻不敢首倡易儲。景帝著急了,背地裏暗罵陳循、王文等人:這幫花子,平白拿了人家的錢財,卻不盡心辦事,這不等於白搶嗎,著實該死!

正在景帝著急的關頭,廣西瑤人發生了一件事,促使景帝將易儲一事擺到明麵上,不必再藏著掖著了。

景泰三年,廣西瑤人土司黃夌為其同父異母的兄長黃矰所殺。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廣西思明的土知府黃夌年老致仕,之前上了一道奏折,請求讓他的兒子黃鈞襲職。黃夌同父異母的兄長黃矰為了爭奪土司的世襲權力,派遣他的兒子黃震,以征兵的名義,帶兵殺進思明土司府,不管三七二十一,逢人便殺,遇人就砍。黃夌和黃鈞父子不能幸免於難,慘被殺害。尤其殘忍的是,黃矰將弟弟黃夌父子殺死後,竟喪心病狂地分屍肢解,藏於甕中,埋於花圃。第二天為了掩人耳目,發喪舉哀,到處捉拿“凶手”。

事發之時,黃夌的一個仆人,名曰福童,趁兵馬慌亂之際逃身出來,到總兵府揭發事情真相,並以征兵檄為證。因黃矰預謀已久,思明城中也盡人皆知他就是幕後元凶。人言可畏,總兵武毅接到告發後,不敢怠慢,準備逮捕黃矰。黃矰自忖事情敗露,大禍不久臨頭,竟然揣摩聖意,孤注一擲,派遣一個千戶名曰袁洪,跑到北京上疏,奏請易儲。

這封奏疏來得很是及時,景帝正為易儲之事憂心似焚。接到奏疏後,景帝大喜若狂:“沒想到萬裏之外,竟然有這樣的忠臣!”又假模假樣地說:“這是國家大事,應該舉行廷議!”心裏早就美作一團: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心裏正愁不知怎樣把易儲這事挑明了,廣西飛來一道奏疏,解朕之憂,解朕之憂!

廷議之前,景帝就擺明了立場。他先是一道旨意,不但免除了黃矰的殺兄之罪,還加官都督同知。這就鮮明地表示,黃矰殺兄是可以理解的,我作為最高的裁決者,並不認為此事有何不對的地方——景帝欲加害英宗,促成自己一脈永為帝係的野心,昭然若揭。

廷議時,王直、於謙等大臣對黃矰的這道奏疏相顧愕然。萬裏之遙的廣西土官怎麼如此洞悉朝廷局勢?莫非有人在背後出謀劃策?此人是誰?有人認為是戶部侍郎江淵所為。此人好財貨,袁洪大肆行賄,江淵才為其出此一計。但事情的真相已不可考證。

易儲事關重大,討論半天也沒論出個所以然來。司禮太監興安厲聲催促:“此事今天一定要出決定下來!同意的就署名,不同意的就不必署名,不可首鼠兩端,拿捏不定!”於是拿出紙來,強迫群臣選定立場。

群臣一看事已至此,知道景帝決心這麼做,隻好妥協讚同。先是大學士陳循、高穀等人簽名表示附議。他們受過景帝的賄賂,自然是這個態度。到了王直和於謙這兒,兩人麵露難色,輾轉良久,遲遲不肯落筆,但最終還是署了名。群臣看這兩個砥柱人物都簽了,也都跟著簽了。

滿朝文武,願意的不願意的都在紙上署了名,大概景帝意旨在此,反抗也是徒勞。也有不署的,他就是吏科給事中林聰。此人耿直,不肯低頭,景帝懷恨在心。景帝易儲成功後,問罪林聰,將其打入死囚牢,準備秋後問斬。多虧禮部尚書胡濙進言營救,方免了死罪,貶為國子學正。於謙也因署名時猶豫不決而不能入閣,遭到景帝疏遠,後來英宗複辟,於謙竟被殺害,成為明朝一大冤案。

不久後,景帝正式下詔,立皇子朱見濟為皇太子,改封故太子朱見深為沂王。朱見深不得不搬出東宮,住到他的沂王府去。

這時的朱見深也就是五六歲的年紀,處境好不悲慘。父親被囚禁在南城,不得相見;生母周氏,出身低賤,在宮中尚能加以照顧,現在出就沂王府邸,遠水難解近渴;祖母孫太後有是心無是力,照顧了這頭照顧不了那頭。朱見深成了一個可憐的孤兒,身邊隻有一個萬貞兒陪伴照料。

朱見深兩歲的時候,孫太後就把萬貞兒派做他的保姆。到了景泰三年,朱見深成為廢太子,萬貞兒肩負的擔子更重了,不僅要照料他的起居,還要保護他的安全。朱見深待萬貞兒如同慈母,深為依賴,成為後來成化畸戀的種因。

萬貞兒進讒杖責皇後

天順元年,英宗成功複辟。朱見深告別長達五年戰戰兢兢的生活,再次登上太子之位,重新成為大明帝國的皇儲。這一年,朱見深十歲,智識漸開,越發依戀比他年長十七歲的萬貞兒,片刻不得相離,遂引出一段畸戀。

明朝從成祖開始,習慣把未來的太子妃先養於宮中,待到成年後再與太子婚配,除此之外,並沒有明文禁止太子與身邊的宮女發生關係屬於違法,因此那些精挑細選的東宮侍女隨時都可能被太子臨幸。但這些侍女出身較低,她們除非生下一兒半女,否則得不到皇室的認可和所謂的名分。

英宗生前,也曾為太子擇選配偶,初選得十二人,複選得三人:吳氏、王氏和柏氏。不過在太子眼中,這些經過層層篩選的美人都抵不上陪伴了自己八年的萬貞兒。其他侍女更是無法達到萬貞兒在太子心目中的分量和地位。若依著太子的主意,未來的太子嫡妃定然是萬貞兒無疑的,怎奈萬貞兒實在出身太低,無論如何都不具備當太子嫡妃的資格。

不過萬貞兒確有這個野心。三十多歲的萬貞兒從朱見深被立為太子,到後來被景帝廢掉,再到英宗複辟重新當上太子,直至英宗病逝太子即位,長達十五六年的光景,一直都充當著太子慈母和主心骨的角色,她不會不為自己的前途命運考慮。

萬貞兒深刻地明白未來的命運係於太子一身,將他牢牢地抓住了,相當於買了一份鐵打的保險。於是在日常生活中,萬貞兒竭心盡意把太子照顧得舒服妥帖。日子久了,太子竟對她發生畸戀,難免做出一些兒女之事。萬貞兒不但不勸阻克製,反而樂得如此,一有時機就與太子廝混,將太子掌握得牢牢的,對她的話言聽計從。

天順七年,太子朱見深十五歲,到了婚配的年齡。在三位備選太子妃中,英宗著實難以抉擇。這三人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算得上大明朝一等一的優秀女子,無論相貌還是才品都是上上人選,如何優中選優,英宗大為費心。

英宗的猶豫不決為後來萬貞兒陰謀廢掉吳皇後伏下了禍根。天順八年,英宗大漸。臨終之際,廢掉了嬪妃殉葬製度,就選太子妃的問題向貼身太監牛玉作了交代。

七月,英宗崩逝乾清宮,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改元成化。尊嫡母錢氏為“慈懿皇太後”,自己的生母周貴妃為皇太後。在錢皇後的主持下,來自順天的吳氏成為憲宗的皇後,此女才華出眾,品德足以母儀天下。

隨後,紫禁城舉行了隆重的皇帝大婚,十六歲的吳氏戴上鳳冠,成為憲宗的第一任皇後。大婚之日,百官對這位才貌出眾的皇後行禮如儀,高呼千歲。吳皇後的臉上也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好像春天盛開的桃花。

普天同樂之際,隻有一個人麵露鄙夷,妒嫉的烈火盈滿胸膛,她就是萬貞兒。她原本要利於憲宗對她的畸戀,成為天下第一貴婦人。不想卻被來自京畿的一個黃毛丫頭占了先,心中如何不惱,直恨得她咬碎銀牙。

萬貞兒還有另一種隱憂。自己年齡越發長大,一旦日久天長,色衰愛弛,一切美好的想法都成為泡影,而吳皇後不同,她才十六歲的青春,正是花一般的年紀,日子一天強於一天,將來出脫得亭亭玉立,美如天仙,自己這個半老徐娘與她爭寵豈不是自不量力,羞也羞死人了,不如趁早將她解決掉,也免去了後顧之憂。

萬貞兒拿定主意,便不遺餘力地在憲宗麵前說吳皇後的壞話,挑撥這對新婚夫婦的親密關係。按理說,吳皇後無論從哪方麵來說都強於萬貞兒。但不可忽視最為關鍵的因素,那就是憲宗的態度。憲宗對萬貞兒百依百順,說啥是啥,這一點吳皇後無法比擬。況且又是新婚,吳皇後對憲宗畸戀萬貞兒的事情不甚了解,難免踩到雷區。

久而久之,憲宗經不起萬貞兒強吹枕頭風,漸漸對吳皇後心生厭惡,多早晚也不到皇後寢宮一趟。萬貞兒一見離間有了效果,便進一步誘使吳皇後“失態”。她經常在吳皇後麵前耀武揚威,不但不把吳皇後看在眼裏,還出言不遜地激怒吳皇後。吳皇後一次忍了,再次忍了,最後再也忍不住了,便以牙還牙,對萬貞兒大加嗬斥。

吳皇後心裏暗想,這個萬貞兒哪裏比我好?長相粗俗,性格潑辣,生就是一幅管家婆的嘴臉,讓人生厭,憲宗怎麼會對這樣的女人著迷?真是想不通!

帶著一絲醋意,吳皇後不再給萬貞兒留麵子,她要拿起皇後的尊嚴,煞煞這個醜婦的威風。誰知道,她才對萬貞兒加以嗬斥,萬貞兒竟反唇相譏,大罵皇後不止,祖宗奶奶十八代,什麼難聽罵什麼。吳皇後忍無可忍,下令對萬貞兒施以杖刑,直打得醜婦豬狗般嚎叫。

吳皇後做夢也想不到,一時的衝動竟招來塌天大禍。從常理來說,皇後懲罰宮女,是理所應當的事情,沒什麼大驚小怪的。不過也要張大眼睛看看這個宮女有什麼來頭。萬貞兒是憲宗寵愛的宮女,憲宗對她的寵信超過宮中任何一個女人,包括要從萬貞兒身上立威的吳皇後。吳皇後不明就裏,憑著一時意氣就胡亂開打,每一杖無異於敲在憲宗身上。

憲宗知道萬貞兒挨了打,心疼得不得了,怒火滿胸,氣勢洶洶地到皇後寢宮問罪。吳皇後也是個得理不饒人的主,會來事的看憲宗氣鼓鼓的來了,就該和顏悅色地把這件事化解了,才算是聰明之舉,偏偏看不出形勢,憲宗沒發問呢,她先哭哭啼啼地拍了萬貞兒一身的不是。憲宗哪裏聽她羅嗦,當著萬貞兒的麵,下令杖責皇後,替萬貞兒出氣。

萬貞兒在一旁偷笑,暗中咒罵吳皇後:小樣,不知道吃幾碗幹飯,這宮中誰敢不買我的帳,怎麼隻你一進宮就像整治起我來?這是小小的插曲,厲害的還在後頭呢!

萬貞兒想得到做得到,她害怕日後吳皇後一旦重獲寵愛,自己難免遭受報複,幹脆就讓憲宗把她廢了,才是萬全之策。憲宗也看吳皇後憋氣,但他總算清醒,他對萬貞兒說:“皇後的廢立非同兒戲,一定得有充足的理由才行!”

萬貞兒臉上掠過一絲獰笑:“辦法早就想好了!”憲宗說:“說來我聽!”萬貞兒屏退了左右人等,悄聲說:“可從老閹貨牛玉身上做文章。先皇當著他的麵選定的皇後,如今死無對證,就說老牛收了吳家的禮,假傳聖旨,把屬於王氏的皇後之位授予了吳氏。如今真相大白,吳氏自當遜位。”憲宗聽罷,連聲叫好,當場定下計謀。

很快,老太監牛玉被錦衣衛下獄。憲宗派人嚴刑拷打,牛玉老邁經受不起,屈打成招,編了一個彌天謊言:當初英宗中意的太子嫡妃人選乃是王氏,吳氏的父親吳俊行賄與我,給了我一大筆銀錢,我才假傳先皇遺旨,使吳氏得以正位中宮。

憲宗得到牛玉的口供,拿給錢太後和周太後看,要求廢掉吳皇後。錢太後大感意外,知道其中另有玄機,不同意廢後。周太後偏偏要跟錢太後唱反調,支持兒子廢後。錢太後無奈,隻好向憲宗母子妥協,廢後成為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