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濮陽城裏自江南新引進了一項茶餘飯後的娛樂——說書。
無論是客肆酒坊還是青樓楚館,但凡像樣些的地方,十之八九都有那麼一方說書台,以供那些客居的說書先生們,隨時都能登台為賓客說上一段兒。
《燕雲五記》《帝列傳》《蓬萊仙說》等等,無一不是熱門的話本兒,然而對於濮陽城裏的百姓們來說,最受歡迎的卻是關於二十年前,奸佞元昭羽《自刎烏江畔》與蒙大將軍《三敗虎狼師》的故事。
二十年前,濮陽城還隸屬於魏國的雲州府,北麵的烏卑人也尚未建國稱帝,不過是魏國北邊的一個藩屬小國。宣武十年,位於西境的雪族人忽然叛亂,緊接著烏卑族也攪入了這場亂局中,宣武皇帝驚聞大怒,封昭王為平西大將軍,率領二十萬羽林軍北伐平叛。
當時那場戰爭究竟打得如何慘烈,現在已經沒人知道了,史書上對這段曆史也著墨頗少,隻是輕描淡寫的記下一行:帝詔,兵出,伐於雪族,曆時三月,然羽林軍大敗,降於雪族。大將軍蒙寂率兵征伐,除叛平亂,收複雲洲十城,於宣武十一年戰死喀漠爾山。”
百姓們感恩於蒙寂的捍衛河山,不僅將當年的戰事寫成話本兒日日傳誦,更在濮陽城外的望月峰上築起一座石像,石像手持長槍,腰跨戰馬,雙目炯炯如岩下電,好不威風,好不氣派。石下一行草書,雲:天佑護國大將軍——蒙寂。
值得一提的是,石像旁卻有一座不足三尺高的小石像,麵貌猥瑣,形狀醜陋,正遙遙麵對京師方向跪地求饒,石下也有一行草書,雲:謀逆判賊——元昭羽。
石像是何人所築已經無從考究,但那萬古難磨的聲名卻永遠留在了紙上。隨著時間流逝,蒙寂大將軍的故事朗朗流傳,至後世愈發英勇傳神,而伴隨著他的名垂青史,那位奸賊小人也就更加被人唾棄。
每逢清明祭日,整個濮陽城的百姓幾乎都會上望月峰為蒙大將軍祭祀掃墓,順便再向旁邊的叛國逆賊吐上一口唾沫,以消心頭之恨。
天長日久,望月峰已成北疆邊關上的一道風景,除了普通百姓,每年更是有不少文人墨客前來瞻仰大將軍的風采,然後述筆成書,甚至直言其乃天下第一的英才,英才隕落,從此魏國再無可用之才。
萬古難磨的清名,隻能留在紙上,活著的人,又怎麼可能企及死者的高度?
其中也有個別眼清目明的文人士子懷疑過這樁舊案,隻因元昭羽乃先皇第四子,從小便征戰沙場,曾經是魏國赫赫有名的戰神,如此稱霸風雲的人物又怎會甘心屈服在雪族和烏卑這等蠻族之下?
但自古以來那些不得誌的文人墨客均被世人詬病為拈酸之言,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人家蒙大將軍平叛有功,有本事你也平一個試試?
漸漸那些士子文人也緘默其口,畢竟對於他們來說,一段不可捉摸的曆史真相,倒不如皇帝後宮中某個妃子的風流韻事來得讓人津津樂道。
總之,時光荏苒,歲月悠長,無論是被祭奠傳誦,還是被不恥唾棄,終究都隨著時間慢慢淡去。曆史的齒輪輾過,不過都成了史書上一頁頁無人問津的文字,伴著打了卷兒的黃葉,塵封在暗無天日的箱底。